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发表研究成果时忽略了他人的贡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7日报道,84岁的药学家屠呦呦在10月5日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名获奖者之一,她在从植物药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的研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报道称,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引起中国媒体广泛讨论。
“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方舟子在接受采访时说。
方舟子称,屠呦呦在发表专著时可能未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署名。
“她因此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也是她三次选院士都没能选上的因素之一,”方舟子说,“成果的署名起码应该做到尊重事实,不夸大自己的成就,不忽略同事的贡献。”
屠呦呦与另外9名科学家一起在1996年获得中国“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而在2011年,她个人则同样因青蒿素的研究成功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报道称,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受到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号召,研究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药物,研究成功后过去超过40年,屠呦呦获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
今年在《科学学研究》上的一篇论文曾称,在青蒿素发现前,“其他项目组成员做了累积性的、试错和探索性的贡献”,多个单位及科研人员的贡献“不容忽视和否认”。
宣告获得诺奖后,中国媒体对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却取得诺贝尔奖成就的现象进行了议论:《人民日报》对中国大陆学术界的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质疑,另一些媒体则就青蒿素提取是否属于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产生了争议。
诺奖委员会委员、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教授汉斯·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在颁奖礼的发言中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而是把奖项颁给了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方舟子则表示:“青蒿素是在对数千种中草药进行复查的基础上发现的,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和中医药有一点点关系,而实际上它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他在2011年曾发表文章评论青蒿素的发现,指青蒿素是采用化学方法提取的植物药,灵感来自中医药典,但“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