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阴云笼罩下的童年:不比成绩比什么?

作为一名在国家教育研究部门工作的专职研究人员,限于自己特定的专业方向,平时直接亲近学校、接触课堂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有一些,看到的通常都是展示性的示范场景,但我总觉得这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常态。

今年暑期,我利用年假去了3个地方旅行,虽然身体上放松了,但心情却异常沉重: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校外课堂已经成为笼罩在中小学生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头上的一块巨大的乌云,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吞噬着教育的一切!

小学一个班80%的孩子参加暑期辅导

旅行的第一站A城,是东北的一座滨海城市,经济发达。我的好友李萍是当地一所小学的副校长,育有一女萌萌,在她所在的学校上三年级。

李萍是一位非常敬业、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年纪很轻就通过公选当上了学校的副校长。在教育孩子上也很有一套,有自己的想法。

当我问起她萌萌的暑假安排时,她说给女儿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有英语、舞蹈和奥数。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在放假后没多久就完成了,这些培训内容是她 和孩子商量后决定的,一共花费1万多元。尽管花费比较多,但李校长觉得对孩子非常有用,不管是为了升学还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她还告诉我,萌萌班上参加暑期辅导的同学超过了80%,“为了孩子的未来,有哪个家庭会吝啬呢?”

李校长分析,三分之一孩子是有些兴趣,也愿意学;还有三分之一纯粹是家长跟风,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班;最后三分之一是家长没时间带,给孩子找个玩伴,至于学不学,并不重要。

我疑惑地问:“现在的小升初不是不看这些所谓的才艺、奥数之类的成绩了吗?”

“地方上可不完全是这样,择校还是有的,很难完全禁止,一些学校接收择校生时,当其他条件一样的时候,学生的特长才艺等就成为重要参考因素。再 说,参加这些培训也没什么坏处,怎么也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拓展他们的兴趣,至少在假期能找一些玩伴。否则待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不是更糟糕?作为一 名母亲,我还是认同的。”

临走的时候,我和萌萌道别:“谢谢萌萌,陪我们和小妹妹一起玩了这么几天,辛苦你了。”

萌萌的回答却让我意外:“谢谢阿姨和小妹妹,你们不来的话,我可没得玩!”

初一新生暑假要上一个半月辅导班

旅行的第二站是南方的B城,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教育发展水平也非常高,全国领先。

老朋友老孙自己开了一个小公司,夫人是上班族,有一个刚升初中的儿子和不到1周岁的女儿。他的儿子小孙今年小升初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只升入了一所普通中学。一家人都非常着急。

小孙不管什么场合都表现得闷闷不乐,好像犯了什么大错似的,不敢大声说话。我安慰和开导老孙夫妇:“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考试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

没想到孙夫人说:“你说的道理我们也懂,但其他孩子为什么能考好呢?我们家长都是一样的付出!这次考试成绩不好,进的初中也不太好,好的高中看 样子是考不上了,上好大学就更不用说了。”我惊讶于她这种连环跳跃式的推断,但实在是难以应对,这不正是中国式家长的典型心态吗?

他们告诉我说已经给儿子报了初中主要科目的培训班,为期一个半月,全部花费大约两万元。我说,这样是不是太为难孩子了,暑假本来就应该放松一 下。孙夫人看着一旁的儿子,淡淡地说:“没办法,大家都在补课,早点学会好一点。”我建议她看长远一点,不能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给 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她的回答同样意味深长:“没有今天的努力,就没有下一阶段的成绩,现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如此激烈,不考个好的大学怎么行?”顿了顿,然 后补充说:“先求生存,再求长远发展吧!像我们这样的一般家庭,不比成绩,比什么呢?”

在离开B城后的几天里,小孙那混杂着无辜、无奈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农村孩子的暑假也在补习中度过

旅行的最后一站是位于淮河流域的C城,这里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我的一位远房堂兄生活在附近农村,生活过得还可以,女儿正在读大学,儿子小宇正读初中。

小学之前,我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农村度过。在我的记忆中,农村孩子的寒暑假充满着欢声笑语。童年的生活,就安放在绿油油的庄稼、清澈见底的河水和知了、青蛙的叫声中。

然而,小宇似乎对这一切很陌生,也没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他悄悄告诉我,他的整个暑假也将在教室里度过。原来这个乡只有一所普通中学,教学水平 一般,升学率也不高。暑假之前,有几位家长牵头,从县城一所最好的中学请来了几位任课教师,打算给有需求的学生辅导功课,费用则由家长均摊。

就在几个月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对有偿补课等行为进行专项治理,举措非常严厉,但这对一个地处偏远的小乡镇似乎影响有限。不过,这次牵头联系补课的家长显然非常谨慎,有一次,她私下告诉我说:

“补课这事现在上面抓得紧,老师们有点为难,但我们也有办法,反正有十几个孩子愿意补课,我们就去不同学生的家里,不定期通知。”

我说:“您这是游击战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没办法,都是被逼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学校不让老师补课,这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事,不少家长也都乐意,老师多点收入也很好啊,不是说咱们这老师工资低吗?不允许老师补课,我们就得去找那些培训机构,那里的老师水平还不如学校的老师,收费还特别贵……”

据小宇说,来上课的老师讲得都很认真,有收获。等到我离开的时候,我听说又有学生加入进来,分成两个班了。

回到省城,我与一位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同学聊起这事,他一脸无奈:“这就是现实的刚性需求,压不住,老百姓的需求不也是民意吗?”

“那你们查吗?国家不是发文要专项整治吗?”

“我们能够约束学校和老师,但民不举官不究,从根子上说,这不是什么坏事,学生考好了,家长、学校、老师、地方领导谁不高兴呢?”

教育运行的现实逻辑具有强大生命力

假期结束回到北京,一到家门口,发现防盗门上或贴或塞地挂着十几张各种培训和辅导的宣传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市、城镇与农村,发达的、落后 的,在暑假这一时刻,我们的孩子们不可思议地步调一致,走进各式各样的课堂去补习功课,为各自的未来挥洒汗水。这样的暑假课堂,安放了学子们的童年和少 年,更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梦想。然而,它能够安放年轻一代的当下,却承载不起国家的未来。

应试,不仅侵蚀了学校课堂,现在更是以燎原之势控制了孩子们的童年,这就是真实的教育生态!

几年前我和国外的一位同行聊过这样的话题,她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多做一道难题,多学或先学一些知识,除了能够在获取教育资源上更有竞争力外,并 没有实质的意义。而且,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在已有确定性的知识体系框架中,无论掌握得多么游刃有余,仍旧难以应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然而,在通往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道路上,每个家庭都理性地采取了应试这种简单但似乎有效的方式,但失去了什么,他们并不关心。

十几天里完成了一次没有任何预先设计和规划的教育考察,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生动的国情教育,这是坐在书斋中无论如何都不可想象的,它正是教育运 行的现实逻辑,它是如此的具有生命力,以至于外部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去打破。这足以让我这个职业教育研究者无奈,并且时常陷入矛盾。离开老家前的最后一个晚 上,我看着一旁熟睡的女儿,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再过一年她就要上小学了,我,又该如何安置她的童年?我们的教育,又该如何安置她们这代人的童年和青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苏红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9-28
补习阴云笼罩下的童年:不比成绩比什么?
作为一名在国家教育研究部门工作的专职研究人员,限于自己特定的专业方向,平时直接亲近学校、接触课堂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有一些,看到的通常都是展示性的示范场景,但我总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