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热背后,是因为观众喜欢被“套路”?

原标题:《流浪地球》火热背后,是因为观众喜欢被“套路”?

截止本文发布前,《流浪地球》票房已至40亿,牢牢占据中国内地影史票房亚军位置,挡在前面的,只剩下吴京自己的《战狼2》。

关于《流浪地球》作品本身,分析文章早已泛滥。不过我在看到中国内地票房总榜单时,却发现了一个大众司空见惯,却鲜有人严肃分析的现象:人民热爱类型片。

排在中国内地票房总榜前十位的作品,基本——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是通俗意义的“类型片”。

世界影迷亦不能免俗,检索最新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排在前列的也几乎全是类型片。

为何如此?许多直抵心灵的传统剧情片,为什么票房惨淡?许多把导演自己high不行的文艺片,为什么上不了院线?

答案千千万,最坦诚的只有一个:这是因为,类似于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较于创作者自以为是的艺术“真诚”,人民更喜欢主动被类型片的剧情“套路”。

学者万维刚在得到专栏解读过一本刚出版的英文书,叫《流行制造者》(Hit Makers: How Things Become Popular),书里有位叫文森特·布鲁兹的统计学教授,在好莱坞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他算是把不同类型片的剧情套路研究透了。

以《流浪地球》这种灾难片为例,经过多年来真金白银的实践,好莱坞灾难片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套路。比如,主人公往往是一位父亲,他与自己的孩子有些隔阂,灾难发生了,父亲最终救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同时挽救了父子关系。在这种套路里,灾难是外壳,家庭是内核。

你看,这说的不就是《流浪地球》嘛。

全世界只有一种故事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通过故事,而非通过模型认知世界的。任何一种成熟的类型片,都暗合了某种藏于人性底层的故事模板。

而在撩拨人性这件事上,没人比好莱坞玩得更好。很多导演之所以鄙视好莱坞,是因为好莱坞总在复制同一个故事:通过讲述弱者如何战胜强者(强者可能是敌人,环境,或者内心),勾勒个人英雄主义。

这怪不得好莱坞的编剧们,在1949年出版的《千面英雄》里,约瑟夫·坎贝尔通过分析不同民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解码了整个人类最情有独钟的故事模板:一个小人物,一段从已知到未知世界的旅程,在经历一系列小磨难后,面临一场终极考验,他战胜考验,完成从小人物到大英雄的蜕变,剧终。

因为人类同理心产生的代入感,古今中外,包括《流浪地球》在内,你看过的大多数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是这一套路的变种。

当然,套路也可以细分。万维刚老师在文章中就写道,除了灾难片,上文提及的那位文森特·布鲁兹教授,还解构了不同类型片的套路。

比如说恐怖片,恐怖片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鬼怪,一种是杀手。鬼怪片又能分两种,一种是鬼,一种是魔,“这两者的区别在于鬼是吓唬人,而魔可以直接攻击人。如果是魔,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没去招惹他,他无缘无故就主动来攻击你,另一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而‘招’来了这个魔……而布鲁兹发现,观众并不是特别喜欢因为人的招惹引来了魔的恐怖故事——因为观众会缺乏代入感,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根本不会去招惹魔。如果想让恐怖片给观众最大的刺激,最好让魔无缘无故攻击无辜的人。”

嗯,因为要赚全世界的钱,好莱坞的编剧们就必须挖掘全人类最敏感——最容易“变现”的那部分共性,他们因此成为洞察人性的大师,拨弄人心的工程师。他们与传统文人理解的编剧,早已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工。

套路本身就是真诚

我认为传统文人也要放平心态,因为除了好莱坞编剧的工程师精神,类型片的霸屏,也与电影这种载体本身有关:电影与类型文学(而非处于鄙视链上端的“更高级”的小说),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印象中刘慈欣很早之前就说过,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电影才是科幻的最佳载体,小说不是。

为什么电影适合类型文学?回答可长可短,这儿只能短点,简单说就是:因为受时间所限,电影是“浓缩工具”,不是复杂工具,但最高级的人类情感,往往绵密,幽深,复杂,除非像《罗马》这种无声处听惊雷的作品(单举此例,是因为今年奥斯卡我看好它),很难在两小时之内完美诠释。

熊太行最近发了条有趣的微博:“一个影视作品从头到尾没爱情戏,都不会太差。《流浪地球》这点做得好。另一个经典是《士兵突击》,还有三国演义也是对的,曹操和邹氏拍出来都一点爱情没有,特别干净。之前水浒传安排李逵恋爱,就傻得要死。”

虽有戏谑,但道理是对的。受电影载体所限,大多数情况下,两小时的戏剧张力,只能如“浓汤宝”一般,大幅压缩人类情感的厚度与起伏,用蒙太奇的方式拔苗助长,往往未达究竟——何况面对的是人类最复杂,最混沌的情感:爱情。

所以“爱情片”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类型片。除非抱有特殊目的,很少有人只因它是一部“爱情片”走进影院。

当然,肯定会有文学爱好者,拿中国影史上的经典电影说事,力证“严肃文学是电影之母”,力证好电影不只属于类型文学。但你要知道,那些公认的伟大电影,往往都是在用戏剧感极强的角色,讲述个人命运与时代激变的鱼水关系,《霸王别姬》《活着》《鬼子来了》——甚至《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如此,它们的共同母题只有一个: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主人公在甲板上,摇摇晃晃。

这些电影之所以呈现出了“人性复杂”,又显得丝毫不突兀,是因为,时代本身的大江奔流,已经是最剧烈的“浓汤宝”,转折期本身的现实张力,足以拉拽出情感震荡和人性灰度,这与试图聚焦个人微观情绪的后现代文学完全不同。

所以大体来看,电影是套路,文学是创作;电影是大众娱乐,文学是小众取暖;电影是工业生产,文学是个人技艺;更重要的是,电影是束缚,文学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作家李海鹏说得好:“有钱不赚是自由,怎么着也没钱赚,也是自由。”

作家们因为自给自足,所以可以自由自在——甚至自娱自乐地创作,但电影要赚钱。刘慈欣可以在娘子关一隅写出《流浪地球》,但想把它拍成电影,就需要7000人的制作团队。

吴京说,由于大量工作都是拓荒,《流浪地球》的收入除了票房,还为中国科幻电影培养了7000个来之能战的专业人才。

但我更想说,相比于日趋成熟的硬件水准,中国类型片最大短板是编剧。现在迎合观众是个需要精进的技术活,编剧要多一点好莱坞式的工程师精神,少一点您个人的内心呓语。

说句文青不爱听的话,中国电影工业想做大做强,就得牢记一点:想赚老百姓的电影钱,“套路”本身,才是最大的真诚。

李北辰/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2-20
《流浪地球》火热背后,是因为观众喜欢被“套路”?
如果是魔,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没去招惹他,他无缘无故就主动来攻击你,另一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而‘招’来了这个魔……而布鲁兹发现,观众并不是特别喜欢因为人的招惹引来了魔的恐怖故事——因为观众会缺乏代入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