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主要研发了HUD(汽车平视显示器)和免介质光场全息技术。
36氪获悉,「未来黑科技FUTURUS」近日宣布获得亿元人民币的Pre-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德厚资本和凯辉基金。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团队扩充。目前该公司有近80人,2019年底预计扩充到120人左右。
「未来黑科技」成立于2015年,目标是把物理光学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于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全新显示领域,主要研发了HUD(汽车平视显示器)和免介质光场全息技术。
该公司曾于2017年10月获得凯辉基金参与的A轮融资。凯辉基金创始人、董事长蔡明泼告诉36氪,他们投资「未来黑科技」,一方面是看好该公司的技术储备,包括对光场全息的设计能力、全挡风光场透明显示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因为这是HUD最核心的技术;另一方面,该公司在2017年就已经与整车厂有一些潜在合作项目,现在还有了明确的商业化落地方案和订单。
同时,蔡明泼说,未来黑科技其实是一家光学设计公司,其核心技术本质上是为了创造“人机交互界面”,而人机交互的商业潜力非常大,HUD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未来黑科技的过往融资情况(图源:鲸准)
谈及最开始做HUD的原因,未来黑科技的创始人兼CEO徐俊峰表示,首先,HUD可以解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因为“司机每看一次手机导航屏幕,大概会盲开30到100米”,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其次,HUD此前是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品牌才会考虑的配置,但现在,出行领域的智能升级成为刚需,10万元以下的汽车可能都会配HUD。
徐俊峰告诉36氪,虽然很多豪华车品牌都想购买HUD,但像德国大陆(Continental AG)、博世(Bosch)这样的顶级Tier 1(一级供应商)不太愿意研发基于挡风玻璃的HUD,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光学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Tier 1出于对商业风险的考量,更愿意做标准化、批量化的产品,而HUD是非常复杂的光学定制化产品,要根据每辆车挡风玻璃的不同厚度和曲率做定制化设计和验证,这意味着每个项目都需要投入高昂的研发费用。“通常情况下,研发投入在千万人民币以下的HUD,其产品质量很难达到国际厂商的要求。”徐俊峰说。
但未来黑科技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没有这么多顾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我们就会集中火力和资源来干这件事,所以会做得不错。”徐俊峰说,他们已经对挡风玻璃型HUD产品的设计和验证方法进行了优化,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设计和验证成本。
目前,该公司的业务主要有三部分:汽车前装HUD、后装“百路达HUD”、新技术研发。其商业模式是技术输出和产品售卖。
在前装领域,该公司会在2019年量产上市 3 款与车企合作的前装HUD,合作车企主要包括欧洲豪华车品牌和国内顶尖自主品牌。其中,他们为奇点汽车研发的第二代HUD成像画面有16.4英寸,大于第一代HUD的5-8寸。
徐俊峰表示,他们的前装HUD主要解决了两个研发难点:第一,因为汽车的挡风玻璃是自由曲面,HUD成像普遍存在画面稳定度差、安装体积大等问题,容易出现眩晕、重影、畸变现象;第二,HUD需要在强光下也能保持清晰的显示效果,而显示屏越大,对产品的亮度和功率的要求也越大。
在后装领域,该公司在2018年Q4上市了“百路达HUD”,在京东、天猫、机场翼蓝体验店、顺电、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有售。
该产品可以直接安装在汽车的仪表台上、不需要改装,能显示汽车行驶速度、地图导航、手机通讯等信息,能承受高温和严寒,曾在2017年获得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的汽车技术类创新奖、在2018年获得CES国际消费电子展车载影音类创新奖。
徐俊峰说,这款百路达HUD刚上市不久,在机场体验店每天能卖十多台,用户反馈还不多,但他们此前做过测试,给几百位车主免费试用一个月之后,他们基本都会买下来继续用,用户粘性很好。
百路达HUD(图源:未来黑科技)
在新技术研发方面,未来黑科技拥有视场角 FOV 大于 50° 的全挡风光场透明显示技术、正在研发无介质裸眼全息显示设备HoloPixo。HoloPixo相关技术可确保三维立体图像直接投射到空中,形成高分辨率的全息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应用于教育、传媒、医疗和建筑等领域。此外,该公司有几百项技术专利,在2018年与宝马等欧洲知名车企进行了创新技术合作。
德厚资本告诉36氪:“本次投资FUTURUS主要是看重其创新能力,该公司通过微纳光学设计、超材料技术工艺实现了无介质光场成像、以及整车窗真AR HUD,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此外,汽车行业整体走下坡路,这在2019年是可以预期的,而HUD市场规模则是两位数增长的,原因在于各家主机厂配置HUD的意愿强烈,加上历史基数较小。”
徐俊峰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班和近代声学研究所,拥有10多年世界500强的技术研发与管理经验,公司核心团队毕业于清华、北大、南大、港大、NINS、QCRI、UCL等国内外名校和研究机构,并分别在微软、诺基亚、摩托罗拉、德尔福、麦格纳、霍尼韦尔等公司有从业经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