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逼近,数字交易所还能延续“繁华”?

原标题:寒冬逼近,数字交易所还能延续“繁华”?

​文 | 明邦名

2018年注定是行业动荡的一年,但没人知道这是终局还是起点,商业沉浮,从繁盛顶峰的神坛到只剩一地鸡毛的残垣,数字货币逐步回归正常,野蛮生长的ICO也在政策、技术以及大环境下开始止步,而在其中大肆掠夺财富的数字交易所也迎来真正的寒冬。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平台发币,上演“权利的游戏”

由于缺少市场监管和行业约束,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所纷纷爆出黑客盗窃、监守自盗、巨额上币费、少数庄家联合割韭菜、数据造假等恶意事件,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所面临着巨大的交易风险、信任风险、投资风险。

相比于传统金融交易所,数字货币交易所有着难以衡定的“权利”界限,有着“去中心化”天然属性的数字货币,赋予数字交易所游离在律法之外的高级权限,政策不清晰、制度人为化、群众盲目化导致“暗箱操作”愈发明显,发售平台币更是将权利极度放大。

平台币最初是由币安交易所Binance提出来的,也就是币市交易者熟知的BNB,其主要目的是标的燃料费,作为交易手续费而存在,然而随着交易所影响力逐步扩大,平台币也开始呈现出与诸多数字“法币”等同地位。

交易所的职责本是强化项目评测、监管、制约,负责对接项目与二级市场交易,提供账户体系、KYC、资产充值、资产托管、撮合交易、资产清算、资产兑换等业务。

然而作为第三方地位存在,利益的牵扯势必导致平台信任度的降低、制度的倾斜,破坏了交易双方基本利益。

权利高度集中化也是行业尚未走入正轨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映射出数字货币市场乱象的事实。

正是权利的无限放大,导致本以信任为基石的区块链,也开始爆发“信任危机”,致使交易所不得不重塑信用,寻求更高级别的玩法。

内忧外患,交易所部署“去中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刷历史轨迹,昔日的经济体系已无法支撑庞大身躯,进而催生出更多取代现有机制的落地方案,数字经济就是其中一种解决策略,借助区块链优势开始暂露头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数字货币交易所既是数字货币交易的“集散地”,同时也是众多参与用户的“在线钱包”,作为第三方立场的连接池以及“虚拟银行”,也成为黑客们便捷截取财富的灰色地带。

在过去的时段里,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系统漏洞,致使灾难性事件层出不穷。

2014年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被盗走85万枚比特币,价值120亿美元,因存款到期无法兑现而宣告倒闭;2017年12月,韩国比特币交易所Youbit因遭遇“黑客攻击”,丢失了17%的数字货币,宣布破产;2018年1月,日本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check遭黑客袭击,价值5.3亿美元的新经币(NEM)被非法转移至其他交易所。

双重登录验证、客户KYC认证、PGP加密电⼦邮件沟通、钱包冷隔离等无不是考验着各大交易所底层网络安全技术。

受权利高度集中、内箱操作、安全事故等因素聚合,中心化数字交易所一度成为大众质疑的舆论中心,各大交易所也开始尝试着“放权式”去中心化交易所新模式。

2018年3月13日,币安官方宣布正式启动Binance Chain,尝试塑造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致力于打造不受组织监管、不受利益控制的独立第三方。

随着各方安全意识提升,去中心化逐渐成为趋势,就如当年智能手机受限于网络等基础设施一般,一旦突破某个瓶颈点,将以席卷之势改变商业轨迹。

无论是头部大型交易所还是尾部中小型交易所,都在寻求下一步突围之道,随着场景升级化,不断稀释着中心化交易所份额,布局“去中心化”生态链已是大势所趋。

整肃离场,多寡头局面形成

2017年9月4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8年1月22日,央行支付结算处下发《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境外ICO与“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提示》。

关于虚拟代币发行,国内政策可见一斑,严令禁止以区块链名义非法筹集资金,这也导致了本土出生的数字交易所如币安、OK以及火币总部撤离大陆,相对于头部交易所而言,中小型交易所的生存局面更是不容乐观。

存量市场基本被大型交易所“承包”,致使中小型交易所逐步将目标锁定在增量市场,在市场初期阶段,新入场的人群缺乏对大环境判断以至于产生信息隔离状态,大部分人抱着“先入局”想法进入,这也给了中小型交易所机会,大力拓展蛮荒之地。

然而定位“开发”增量市场的成本显然比存量市场成本更高,加上小型交易所技术滞后、资金缺乏、货币种类少、制度不完善、用户体验差等天然缺陷,用户留存率低下,资源逐步向头部交易所靠拢。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局面逐步加深,以至于中小型交易所只能寄托于通过降低门槛、削减或免除上币费用等制度来吸引项目方,充实交易对、币种数量。

相比于中小型交易所而言,头部交易所同样面临着层层压力,行业入局门槛低导致不断涌出推陈致新的交易所抢占现有市场。

新模式又极易被效仿,致使大型交易所与小型交易所模式、技术甚至激励方式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唯一的优势在于资金链供应、现有用户基数以及口碑等“隐性资产”。

总体而言,交易所尾部留存率将随着跑道收窄、雪球效应下逐渐降低,真实用户流量也会随着安全度、信用度、激励机制等因素聚集在头部交易所,留给中小型交易所时间、空间并不多。

但也不可避免市场偶尔出现类似Fcoin一般的“黑马”,在政策、技术、前景尚未明朗前,能够重开市场。

寒冬降临,数字市场价值几何

从2018年11月14日起,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经历了新一轮价格跳水,至12月17日,一个多月时间里,比特币已经从6400美元附近拦腰折断跌至3300美元附近,断崖式暴跌,造成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而跌势仍将持续。

事实上,就区块链数字货币领域而言,暴跌早已不可避免。2017年的数字货币随着大型资本以及无数投机者疯狂涌入,水涨船高的数字货币市值强行拔高至目前阶段无法“等值衡量”的制高点。

处于高仓位的投资者、投机客们,内心怀揣着希冀的同时,恐惧也如影随形,而“算力战”犹如最后一棵稻草,压垮了增长疲软后的数字市场。

将时间维度拉长,区块链未来价值或许能够匹配顶峰时期价值,然而在技术薄弱、覆盖人群面积小、资金注入量少、政策不明等因素下,大规模无价值币充斥数字市场,稀释了整个市场“价值浓度”。

同时,由于劣币的存在,使得部分专注于技术升级、场景迭代的团队,质疑市场运行规则。

行情下行就某种程度而言,也在间接保护着数字货币领域,一方面让盲目的投机者认识到投资风险以及数字货币的本质,另一方面将劣币从理想泡沫中去除,还原市场价值平衡。

激战正酣,数字交易所寻求多方突围

数字市场低迷行情也同步影响着数字交易所,然而却从未停止过厮杀,即便在如今大行情下行阶段,仍有大规模中小型数字交易所爆发。

之所以让创业者孜孜不倦执着于此,一方面是行业仍处于初期成长期,十年的时间跨度,区块链价值逐步为人们所认可,而交易所无疑是介入行业的最佳角色,掌握着行业的行为、话语权。

另一方面,区块链信仰者坚信着区块链技术终究会给这个世界添上华丽的一笔,暨时有望能够比肩传统金融证券交易所,从而在大潮流中占据一方席位。

随着区块链知识普及率逐步提升,区块链开始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开辟国际竞赛新的赛道迫在眉睫,而面对激烈竞争,各大交易平台纷纷开始“对外”扩张,对外不仅仅是跨区域、跨国度展开业务,更是跨行业、跨领域建立生态体系。

据相关媒体报道,火币集团已完成对新加坡、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泰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合规服务团队的建立,旗下业务涵盖交易所、钱包、投资、HT生态基金、孵化器、矿池、资讯、研究院等模块,在未来或将在各个领域展开“强连接”生态布局。

至少,在目前情况下,多种框架建立能够有效避免被新入场模式、玩法所取缔,同时也是完善用户所需内容的一体化服务。

数字市场整体走势只会随着解决策略不断完善而不断变得有价值,在此之前的任何方位走向都有可能是资本、人性、媒体等干扰的最终导向,在各国、各地政策尚未明朗之前,交易所多方布局或能在寒冬逼近时暂时抑制颓势。

江湖老刘,知名IT评论员。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12-24
寒冬逼近,数字交易所还能延续“繁华”?
相比于传统金融交易所,数字货币交易所有着难以衡定的“权利”界限,有着“去中心化”天然属性的数字货币,赋予数字交易所游离在律法之外的高级权限,政策不清晰、制度人为化、群众盲目化导致“暗箱操作”愈发明显,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