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科技界开年大戏,CES2019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拉开帷幕。与往年一样,今年大展同样会很热闹,据官方资料显示,今年将有超过4500个参展商。本次展会依然是以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为主。不过,随着互联网汽车强势崛起,主战场将蔓延到汽车行业,特别是一些顶尖人工智能企业的加入,让汽车领域不再只有自动驾驶,人车互动同样成为了今年的亮点!
如旷视科技展示的车载AI视觉解决方案,就通过自研的人脸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视线追踪等AI视觉算法,并结合红外摄像模组,支持基于车载系统和驾驶过程的人脸解锁、账户切换、驾驶员监控、多模态交互等多种功能。可以说,让汽车认识你,早已不是只在电影中出现的情节!
图:旷视科技车载AI视觉解决方案
那么,旷视科技的车载AI视觉解决方案究竟在哪些方面颠覆了汽车出行方式?下面就来旷视科技CES2019展台一探究竟。
一、汽车也可以“刷脸”解锁启动
对于很多人来说,“人脸解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不过此前的人脸解锁大都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门禁等领域,但在今年的CES上,汽车人脸解锁走进了大众视野。如旷视科技在CES展台上展示的“人脸解锁”功能,就能通过车外的摄像头捕捉驾驶员人脸信息并进行身份的识别与确认,实现人脸解锁车门、临时授权人脸解锁车门;通过车内的摄像头实现刷脸启动发动机、保险箱等,真正实现“无感知” 解锁启动汽车。
这意味着,在未来,不用掏出车钥匙,汽车就可以“认出”车主,刷脸解锁启动汽车,将变得如刷脸开手机、过门禁一样简单!
二、人工智能技术让汽车出行安全与舒适兼备
除了能够认识车主,汽车还可以变得更加贴心。旷视科技CES上展示的“账户切换”功能就通过人脸识别无感知精准识别驾驶员身份,配合车载智能系统,快速调整用户预设的车辆各项个性化配置(座椅位置、反光镜角度、空调温度、音乐、灯光、导航等),给车主带来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图:旷视科技智能出行方案让汽车出行更安全、舒适
此外,一同展出的“驾驶员监控系统”功能则可通过车内摄像头,实时监控驾驶员驾驶状态和行为,在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或分心驾驶迹象时触发预警,保障行车安全。这意味着,以后的汽车出行也可以私人订制,不仅更舒适,也更能保障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不单单如此,配合车载智能系统,旷视科技车载AI视觉解决方案还可支持20多种静态/动态手势,常用场景如接/挂电话、音量调节、控制媒体播放等;支持四种情绪识别,结合语音助手可以让枯燥无味的漫漫驾途变得生动有趣;其视线跟踪技术,还可应用于车载设备间的智能交互。如此一来,旷视科技就可支持多模态交互融合,让车像人一样“多模态”,为驾驶者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驾乘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旷视科技早在去年的CES上就凭借首次公布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赚足了眼球。当时,在汽车智能升级的解决方案中,旷视科技究表示将以核心的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交互形式,应用到车内多个场景中,为多家厂商提供多种功能产品。而如今这一目标似乎也已成功落地,目前,旷视科技在前装和后装市场提供了多场景的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已与蔚来汽车达成了车载AI视觉解决方案的 合作。
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它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众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汽车行业也不能例外。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智能化正在不断提高。从旷视科技等顶尖人工智能企业展示的智能汽车出行方案,我们或许可以预见,“人车合一”已不再遥远,到那时,人们的出行也将更加智能化,更加方便!
- 赵明离职信揭露:荣耀离别并非易事,人生抉择艰难
- 荣耀换帅:前华为骨干李健接棒,揭秘赵明辞职背后真实原因
- 新能源车销量破亿,十年领跑全球: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新篇章
- 美国多州立法限制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教育与科技的平衡挑战
- 三星折叠手机新突破:首款三折叠手机2025Q2量产,预计年产量仅20万台
- 冬季寒冷,暖心又暖身的产品需求大增:尼尔森IQ揭示“暖+”品类增长超3倍,即时零售平台活力更胜全渠道
- 特斯拉新Model Y火爆上市:订单破纪录,新能源车市场再掀风潮
- 苹果紧急修复macOS漏洞:黑客可利用安装恶意内核驱动,用户需警惕
- 微软逆势扩张:裁员潮中独善其身,AI投资再加大
- 华为鸿蒙生态再提速,长城汽车转型自信汽车,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