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迪信通联合赛诺发布了2018年9月手机零售指数,9月迪信通线上线下全渠道手机销量前十名:1、华为(29.8%);2、vivo(20.6%);3、OPPO(20.1%);4、小米(13.1%);5、荣耀(9.2%);6、苹果(2.1%);7、三星(1.8%);8、诺基亚(1.2%);9、中国移动(1.1%);10、其他(1.0%)。
其中,如果把华为和荣耀合为一家计算的话,那么,在前十名中,国产手机品牌排序就是:华为、vivo、OPPO、小米和中国移动。没错,第五名是中国移动,尽管份额只有1.1%。
在当前的手机市场上,各大厂商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很多小厂商都被淘汰出局。此次在迪信通发布的榜单中,中国移动名列国产手机第五名,数据基本上反映了市场的实际情况。
无论是传统的手机厂商还是从家电转型做手机的厂商,亦或是新兴的互联网手机厂商,无论是想抓住互联网入口还是想布局智能家居入口等,都有自己不得不做手机的理由;但是对于每年千亿利润的中国移动来说,既不需要为互联网入口担忧,手机行业的微薄毛利也不以构成诱惑,那它持续做手机究竟是为了什么?
2013年8月,中国移动发布首批两款自主品牌手机:M701、M601,内置了语音助手灵犀等中国移动多项特色服务,目标打造中国移动3G手机的标杆性产品。
在2014年6月,在移动通信由3G向4G升级的时候,中国移动为了促进4G的普及和发展,让用户仅花几百块就能体验4G,推出了自有品牌手机M811,旨在为终端厂商打造样本,为千元4G手机建立的一个全新的行业标准,从而带动更多厂商跟随。
同时,三大运营之间的竞争区域已经渐渐转移到产业链。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手机的成本价很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自有品牌的手机加入,对于行业手机的合理化定价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以中国移动A2为例,该机支持VoLTE和CA,价格仅为799元,为“支持4G+”的手机重新定义了理性价值区间,这无疑在当时的手机市场打造了标杆。
由此可见,立标杆,引导产业链推出自身需要的产品和能力,同时作为调节价格与产品节奏的一个工具,就是中国移动自有品牌手机的准确定位。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中国移动是一家运营商,不会靠终端去赚钱,搞自有品牌主要是想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并且能够有一个价廉物美的手机。自有品牌手机主要是起一个导向作用,和产业链伙伴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手机+网络+服务”的一体化体验感受。
从此,在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的最紧要的关头,中国移动都会推出1~2款标杆性产品,让整个产业链真正了解并触摸到中国移动对手机市场供给需求的判断,并不断调整方向生产符合市场现阶段和未来趋势的产品。尽管最初中国移动发布自有品牌手机是无心插柳,但是从自有品牌手机发布以来,凭借其精准的定位和超高性价比,不仅起到了给产业链传递明确信息的作用,在市场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众所周知,中国移动今年乃至5G到来之前的重点任务是发展4G+,为配合这一网络升级,其手机的战略布局是围绕推进4G+,推出支持VoLTE、RCS、CA、NFC四种功能的手机产品。同时,在智能手机不断升级换代的当下,全面屏、AI加持也逐渐从旗舰手机配置向千元机甚至百元机普及。因此,业内专家建议中国移动持续推出自有品牌千元手机,一方面继续普及黑科技,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据悉,近期中国移动将发布两款手机,分别是中国移动N5手机和中国移动N5 Pro手机,这两款手机都是主打千元档。其中,N5将配备刘海屏,拥有超高屏占比,同时相机功能中增加智能相机入口,支持翻译、识物、搜题功能。中国移动N5 Pro手机是一款高颜值旗舰全面屏4G+手机,接近iPhone X的屏占比,同样配备了智能相机,拥有极速对焦高清拍照功能,具备Notch全面屏、智能双摄等未来产品流行设计元素。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N5Pro手机上行速率是普通4G手机的2.5倍,下行速率是普通4G手机的3倍。这两款手机的推出,可以进一步改变运营商自有品牌手机价格低、颜值低、体验差的形象。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春运抢票有妙招,小米SU7限量版洋红版闪亮登场,你准备好了吗?
- 阿里云通义千问视觉理解模型再降80%,视觉AI进入新纪元
- 腾讯音乐集团侵权风波再起: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再胜诉
- 苹果新Magic Mouse 3重新设计充电口,不再“神秘”,究竟能否打破常规引人关注
- 日本车企11月产量受新能源冲击,行业整合能否破局?
- XR设备市场风向转变:AR崛起,VR热度不减
- 全球用户联手抵制微软:自由软件基金会呼吁持续施压
- 王腾双喜临门:小米中国区重磅晋升,REDMI品牌再添新翼
- 苹果折叠iPhone爆料:未来已来,2026年亮相,预计年产1500万至2000万台
- 小米大家电团队迁址武汉,科技园F栋开启新篇章: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