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语文课代表小J(化名、12岁)以查作业和背书为名索要财物并逼同学喝尿
江西永新县某中学一名女生被七八名初中生围殴,打人视频时长5分多钟
浙江庆元四个初中生将一小学生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子、烟头烫身
近日,四川资阳乐至发生一起校园施暴事件,一女孩遭3名女初中生扒光羞辱。校园暴力,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会遭遇。近年来校园暴力却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特点,女生之间的暴力逐渐增多。
初步梳理,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影响比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20余起。不难发现,近年来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等新特点。
如此校园暴力让人感到震惊和恐惧——一些青少年的戾气、暴虐何以至此?这些孩子是怎么变“坏”的?拿什么拯救他们?一个个巨大的问号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反思校园暴力这个话题。
校园暴力频发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据某媒体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其次,“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暴力通过网络达到“二次传播”。
再次,施暴者暴力、旁观者冷漠。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时,围观者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并且在网络中传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给被侵害人造成极大的心理损伤。
遏制校园暴力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为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随着校园暴力越演越烈,遏制这种暴力现象已迫在眉睫,并需要来自相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这是推进青少年道德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清除网络垃圾,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让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同时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其次,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2013年6月,教育部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可组织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竞赛,设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日、宣传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同时,可组织一些公益性献爱心的活动,让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其中,以此增强其法律意识,规范其行为。如有必要,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防暴演习,提升他们的防暴意识和能力。
最后,发生暴力事件后,校方不能抱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对施暴者一定要严惩,比如把施暴者的行为记录在案,跟将来的升学、评定挂钩等等。《未成年人保护法》只是保护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但对于受害者却并未有实质性的保护作用。因此严惩只是手段,让他们谨记前车之鉴不敢再犯,同时也能“杀一儆百”,这才是目的。而对于受害者,校方或者相关机构要给予多一点的心理干预,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天生就会使用暴力。造成校园暴力事件的内因源于部分青少年狭隘自私、唯我独尊,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位,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社会生活中的戾气,已经严重到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了,要想让孩子的身心不受暴力侵扰,成年人亟需言传身教作出表率,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并自觉遵守法纪,让青少年学会与人为善,宽容有度。假如外在的大环境没有得到改善,即便学校再努力、法律再健全,也只能收效甚微。
尾记
校园,是教书育人之地,岂容暴力撒野!让暴力远离校园, 莫让戾气侵袭校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