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相继撤离中国 中国企业怀念与转型并行

外企曾给中国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在其中看尽了悲欢离合。而下一个走的,或是来的,又会是谁呢?

眼下,本该是打起精神迎接新一年挑战的日子,却因为一些熟悉身影的离开,变得异常落寞。

其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就是微软。微软已关闭了位于北京和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不久后,工厂设备将转移到越南,在那一片劳动力丰富的土地,开始新的一页。自从2013年9月,微软将迟暮英雄诺基亚收至麾下后,日子就不再“波澜不惊”.微软的两次大规模裁员,让诺基亚的阵营迅速缩小。这次,一个离开的决定,或许能够成为彼此双方的两个救赎。

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身影是松下。近期,松下计划将日本本土以外生产的波轮式洗衣机迁回至日本静冈县袋井市工厂。而此前,松下已决定将家用空调和滚筒式洗衣机的生产,从中国迁回滋贺县草津市,并将电磁灶的生产从中国迁回神户市。松下曾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如今,松下如此大规模的打道回府,在日本也还是第一次。

随微软和松下一并离开的,还有夏普、大金、TDK和西铁城。

与此同时,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和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它们试图在中国之外,寻找一片成本更低的土地。

送走了它们,却难送走回忆。

1992年后,世界500强企业如潮水般涌来。这些外企,带来了汹涌澎湃的南下“打工潮”,也给成千上万的草根阶层带来了反转命运的机会。有一部分人借着这股潮流,从草根跃升为亿万身家的老板,无数个业务员和蓝领精英也拿到了过万元的月薪。这些外企在中国工厂生产的经典产品,更是为其品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与怀念并行的,是对外企撤离的过度解读。

2000年前后,正是外企在中国繁荣开花的时期。彼时,国内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仅为欧美日发达国家工人的几十分之一,甚至低于东南亚国家水平。10余年过去,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已经远高于东南亚,社保缴费更是东南亚国家的4倍多。

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暗暗萌芽,在10余年间,不知不觉长成了大树。

所以,原因简单明了--成本的上升,加之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压力,让这些外企决意另辟天地,安营扎寨。

不断寻找成本更为合适的土壤,与企业而言,原本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人们只看到了那些离开的,自顾自唏嘘。其实,还有新鲜的血液,以不同的形式,悄然流淌进来。

比如,在过去的一年里,特斯拉和Uber.在新的情势下,面对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以二者为代表的外企不再走强势攻下的老路,而是选择了和中国本土企业联手。

外企曾给中国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在其中看尽了悲欢离合。而下一个走的,或是来的,又会是谁呢?

案例一:微软裁员 诺基亚再次“买单”

自从2013年9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出售协议以来,中国区一直波澜不断。近日,微软宣布将关闭诺基亚北京和东莞两个工厂,这也意味着,今后的诺基亚将不再印有“Made in China”.这个艰难之举,或许会成为微软和诺基亚彼此双方的救赎。

两个工厂关闭

对于今年春节,诺基亚北京和东莞工厂的员工是没有心情的。因为春节一过,他们就将面临失业这个冰冷的现实。

去年7月,微软表示将更灵活地调整手机业务,以适应“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而后于去年12月17日宣布,将关闭位于北京和东莞的手机工厂。微软中国相关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坦言,做出这个决定“很艰难”,并表示,未来在亚洲将通过越南河内工厂来保证产能,计划此项调整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完成。

此前有报道称,此次微软裁员人数将达到9000人。但另有公开资料显示,诺基亚北京制造工厂的员工目前为3000人左右,东莞制造工厂为600人左右,合计约为3600人。对于裁员具体人数,微软方面并没有予以证实。

裁员后,微软需要直面的问题是赔偿。

按照一般规律,大部分工厂的用工制度都是劳务派遣制,外界猜测被关闭工厂员工将按照“N+2”标准倍数的月薪进行补偿。

另外,两个工厂关闭后,闲置下来的厂房将如何处理,也被打上了问号。

对于以上问题,新金融记者向微软方面求证,对方仅表示:“有关工厂的具体信息,我们没有更多信息可以分享。”

以即将关闭的工厂为中心,更多的问题又不断延伸开来。

未来,中国市场诺基亚产品价格是否会因此变动,微软在中国的工作重心又将倾向何方……一个接一个的问号随之而来。

上述微软方面负责人表示,即将关闭的两个生产基地的所有基础设施将转移到河内,在雷诺萨和马瑙斯两个工厂的业务将继续正常进行。在未来的日子里,微软将继续实施“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为用户提供跨平台、跨设备的产品与服务。

背后“买单者”

微软上演的这场“断臂求生”,实际上深深挨了一刀的却是诺基亚。

而这,并非诺基亚第一次为微软裁员“买单”.早在去年8月份,微软就将诺基亚中国总部2700名左右的员工,裁减至300人左右,裁员率近90%.

在去年那个天气焦躁的8月,新金融记者曾在北京诺基亚中国总部看到,午休时间不断有三五成群戴着微软胸牌的诺基亚员工,围着办公大楼的林荫路遛弯。

他们想安静地度过那最后一段的同事时光。

在一圈一圈的林荫路上,那些诺基亚员工们唏嘘过后一起聊着出路,分享着求职经验。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刻,他们也仅仅是一只手举着带有“抗议微软暴力裁员”标语的牌子,而另一只手却在茫然无措地摆弄着手机。

唯一让他们躁动的,是微软的安排。

彼时,被裁员工收到人力资源部邮件:将按照“N+2”标准倍数的月薪进行补偿。对于“N”,微软没有明确定义。不论这个“N”被如何定义,对于诺基亚员工来说,这个赔偿标准都远远低于心理预期。据了解,诺基亚中国总部普通岗位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万至3万元。

当时,为了尽快完成裁员计划,人力资源部甚至通知“每天前300名申请离职的员工将收到微软赠送的一部Lumia 630作为奖励”.这款手机的市场价格在1000元左右,在诺基亚员工们看来,这种“奖励”,与侮辱无异。

抛开金钱层面的赔偿问题,对于早已习惯诺基亚那幢“绿色大楼”阳光普照的员工来说,要走到外面的世界,将无比艰难。

一位诺基亚员工对新金融记者表示,这几年,虽然诺基亚也在不断更换手机的操作系统,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证明集团策略的失误。“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研究S30、S40和塞班系统,而后也有过短暂的Meego和Windows Phone系统。可主流明摆着是安卓,这一点连我们底层的人都知道。”

拿着一份写着“研究塞班系统多年”的简历去找工作,至今仍是诺基亚人躲不过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那几天,中兴、华为和魅族等手机厂商一边“看热闹”,一边不断向诺基亚员工抛出橄榄枝,个别小米员工开始“冷嘲热讽”,就连毫不相干的阿里巴巴也借机玩了一次事件营销。

一场情谊浓浓的离别和开始新征程的无措,硬是被一群看热闹的演绎成了一场黑色幽默。其中苦楚,也只有诺基亚员工方能体味。

地位“保卫战”

微软的两轮大规模裁员证明,“卖身”没能成为诺基亚的救赎。

2013年9月,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3.2万名诺基亚员工加入微软,并于去年4月份该项收购完成。可就在去年下半年,微软公布了成立3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裁减人数达1.8万人。其中,刚刚并入的诺基亚手机部门就裁掉1.25万人,占裁员总数的七成,而中国是重灾区。

同样,微软也没有因为将诺基亚收至麾下而尝到甜头。

2月26日,微软发布的上季度财报显示,尽管由于平板电脑、Xbox游戏主机、云服务和Lumia智能手机营收增加,营收同比增长8%,但受汇率和Windows软件业务下滑等因素影响,上季度微软净利润同比仍大幅减少10.6%,降至59亿美元。

尽管微软营收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每股收益符合预期,但其盘后股价仍一度下跌超过4%.

10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涟漪。但于科技而言,变化却是日新月异。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将世界的目光从PC端迅速转移到了移动端,而微软在PC端数十年的统治地位也被撼动,谷歌、苹果、Facebook等相继崛起,微软落后了。

虽然在PC端的强势依旧保持着,但在最为引人注目的移动端,微软的声音已是越来越小,而Win8和Windows Phone两大杀器的折戟沉沙,更让微软有了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

不久前, 微软公司正式发售了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10,这款微软史上首次提供免费升级的操作系统将通过打通PC、手机和Xbox等终端设备的方式实现其多屏一体化战略,可谓是承载着微软复兴的希望。

不管怎么说,留给微软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案例二:松下求变 彩电生产在华停止

在关闭了位于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两年后,日本松下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彩电工厂--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松下已全面停止了在中国的彩电自主化生产。

停产

2月2日,对于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300名员工来说,是人生中灰暗的一天--松下方面当天发布公告,1月30日山东松下正式停产。

早上,公司员工照常上班开会,却没想到会上公司日方负责人宣布了停产的消息。“2月2日突然就宣布停产了,之前一周完全没有预兆,我们还正常上下班,甚至还有加班。” 在厂里工作了十几年的李鑫(微博)(化名)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当时我们就呆住了,都不敢相信厂子说倒就倒了。之前也有消息说可能会停产,但大家都以为是三五年之后的事,真没想到会这么快。我们手里的合同是3月份到期的,要停产也应该是3月份,不知道为什么提前停产了。”

公开资料显示,山东松下是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下称日本松下)、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与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的中日合资企业,占地面积为46480平方米,拥有300名左右的员工,主要从事于超薄型电视的生产与销售工作。

山东松下设立于1995年,于1996年开始生产显像管电视机,此后,在中国境内生产电视机长达19年。日本松下2月2日发布的《关于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事业终结的通知》中称,已经于2015年1月30日终止该工厂的生产业务,同时将会进行企业清算手续。

对于为何关闭山东松下,松下方面官方给出的解释为,关闭工厂是为了谋求在超薄型电视方面更好的整体收益能力,提高影响力并扩大销售。部分业务用显示器制品将移交至本公司集团企业之一的三洋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广东省东莞市)进行生产。

“按计划我们会在2月底终止全员的雇佣合同,可能还会有一部分负责清算的员工会在不同的时间离开公司。”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同时,松下的销售和售后这些体系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曾经

早在两年之前的2013年1月初,松下位于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就已停产,随后关闭,裁掉了员工。当时,松下将上海工厂的组装设备集中到山东松下,期望能够提高效率。但这一切,都没有如愿。

1987年日本松下在华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工厂,开始在中国生产彩电产品。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也于1994年成立,并于2002年实现独资,主要负责开展家电、系统、环境、元器件、医疗设备等商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活动。

电视机业务曾是松下在家电中的最强项。面对中国本土彩电纷纷转营液晶电视,松下采取了保守的技术封锁策略。2007年,为对抗液晶电视,松下与日立成立了等离子电视战略联盟。

保守往往意味着失去。2012年,松下年度净亏损7542亿日元。2012年底,松下决定关闭位于上海的在华最大的等离子电视工厂。根据松下方面的数据,公司2014年二季度电视机业务销售呈减少趋势。

目前中国市场上,松下的彩电销量已可以忽略不计,冰箱销量50万-60万套,空调销量100万套左右,洗衣机的市场表现最好,销量大概200多万台,市占率7%左右。目前松下在中国的销售额为600亿元人民币(1兆日元),占松下全球收入的13%.

“在20年前,松下是在彩电领域占有率最高的,但这些年松下在全球家电领域的地位大大下降了。直至2013年,松下的家电业务只占集团整体业务的20%,到现在应该只占10%左右。松下没有必要在中国保持很高的产能,它在中国的停产也是在大家意料之中的。”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除了停止中国彩电自主化生产,日本松下还在研究出售位于北美墨西哥的一家彩电工厂,该工厂主要针对北美市场供应电视产品。

转型

随着松下关闭工厂、日立退出家电业务、索尼卖楼填亏等消息出现,“唱衰”日本电子企业的声音日渐发酵。但是,这些昔日的巨头们真的败了吗?

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虽然日本企业在终端消费电子上的优势不再,但它们依然在核心零部件、上游化学材料方面保持强势。比如夏普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锂离子电池、索尼的摄像头……这些不可或缺的零配件都隐藏在其他品牌产品内部,就连风靡全球的苹果产品内部也不乏日本零部件。

日企在有意识地收缩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的B2C制造,同时持续在B2B(商用)上发力,后者则是整个产业链上核心技术和利润所在。

2012年,津贺一宏担任松下总裁,大力裁减不景气的业务,将业务重点从消费电子产品转向家用电器、汽车电池、太阳能和照明设备等。他在演讲中透露,松下2018年将实现10兆日元的目标,其中成长期许最高的是住宅、汽车和面向行业的“B2B解决方案”业务。

“松下不认为现在自己还是一个家电企业,它已经全面地转型了。”刘步尘表示。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3-02
外企相继撤离中国 中国企业怀念与转型并行
外企曾给中国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在其中看尽了悲欢离合。而下一个走的,或是来的,又会是谁呢?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