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打赏牵出代理退款“灰产” 直播平台用户认证迫在眉睫

移动互联网浪潮下,许多未成年人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其中最多的,莫过于熊孩子们玩游戏、看直播短视频疯狂“氪金”,将家长辛苦赚来的钱挥霍一空。尤其对于一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往往会导致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

熊孩子打赏层出不穷 直播平台纷纷躺枪

blob.png

以直播和短视频平台为例,打开网页输入“未成年打赏”,就可以看到被相关的新闻刷频,这其中涉及到的直播平台几乎涉及到了所有主流的直播平台:

斗鱼: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12岁少年在五秒钟内为斗鱼某主播充值了六万元的礼物,而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他总共在斗鱼里消费了9万多。据了解,斗鱼这类直播平台一般都给主播安排任务,这些任务基本上都是礼物指标,斗鱼要求主播们在直播时跟观众要礼物。同时,赠送礼物时主播大呼小叫地感谢“XX送出的礼物”也会助长未成年人的虚荣心,加速礼物的消费。

快手:河北沧州的朱女士发现女儿小雪使用自己的手机通过快手视频对一制作彩泥的主播进行“打赏”,先后消费9万多元。

映客直播:15岁女孩小雅(化名)在2016年2月至4月,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方式,在映客直播上共充值657734元,大多被用来打赏给了某位男主播;

小咖秀:未满12周岁的小晨花10万元打赏小咖秀上的男主播,后被小晨的父亲张先生一纸诉状将小咖秀公司和被打赏男主播一并告到了北京石景山法院……

由此可见,熊孩子“氪金”疯狂打赏主播非常普遍,而被发现后由此引发的纠纷风波也比比皆是,这已经早早不是个案,而是整个直播行业甚至是所有将打赏作为收入来源的行业所面临的通病,需要引起重视。

直播平台也有难言之隐:背后“灰产”猖狂真假莫辨

针对这些未成年人打赏的乱象,涉及的网络直播平台往往三缄其口。其中原因不难猜测:

其一,打赏不仅仅是主播,而且还是当前绝大多数直播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不可能因为这几例未成年人打赏事件就彻底断绝这一条生财之道;

其二,有关未成年人注册和打赏的审核一直是直播平台和游戏平台监管的难点。以王者荣耀为例,腾讯官方迫于舆论压力在游戏中推出了防沉迷系统,12周岁及以下未成年用户游戏账号每次累计在线时长不能超过1小时,但是一些熊孩子们仍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玩的不亦乐乎……

当然,作为监管方,直播平台也不能消极对待,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以免使平台陷入纠纷诉讼中,更会引发强大的监舆论压力,影响平台商誉和公信。因此,一些直播平台也在积极寻求防范未成年人打赏的解决之道。

比如,虎牙直播不仅在用户协议里强调,未成年人需要在监护人的认可下才能进行消费,并多次发布公告禁止未成年人在虎牙平台上进行消费。同时,虎牙还一直在积极推行实名认证机制,同时也在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管,争取从源头上杜绝未成年打赏事件的发生,在用户基数以几何倍数增长背景下,有效降低了万人发生比例,在机制和技术上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除此之外,直播平台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就是,随着熊孩子打赏直播事件的增多,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直播平台,瞅准“商机”,做起了直播平台打赏“代理退款”的生意,搜索相关的网站,有关“代理退款”的商家比比皆是,其背后更有一条恶意退款的灰色产业链。

据南都的一篇报道显示,需要退款的账号可能不是真实的用户,而是由“做号人”精心伪造未成年人的信息做的号,他们利用这类号充值消费和交易直播礼物,然后再找直播平台退款,一旦成功,既将先前投入的消费资金“要回”,又通过正常的礼物交易和消费套现,非法牟利的同时对平台和其他用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也正因为此,直播平台在遇到未成年人打赏引发的追偿纠纷时,总是“有苦说不出”:平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甄别是否为不法分子恶意退款,而真实的熊孩子家长则会因为相对较长的流程而将气一股脑撒在平台上,造成纠纷的恶化。

防患于未然:多方合力才能管住孩子打赏的手

同时,对于此类事件引发的诉讼,其追讨过程往往异常繁琐。有代理过未成年人打赏诉讼的律师曾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证明是未成年人自己进行的充值及打赏行为,仅公证处对律师取证过程进行公证的步骤就多达一百余个。

因此,与其亡羊补牢增加多方的负担,不如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管住孩子打赏的手——

于平台而言,应该提高主播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强主播的正向引导和内容审核的力度,发现违规内容和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绝不姑息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账号实名制,以此来限制未成年人的打赏;

于主播而言,利用自己的才艺获得成年用户的打赏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住底线,不能引诱未成年人打赏,一旦遇到未成年人打赏,应主动联系平台处理,引导未成年不再打赏;

而对于家长,应当多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注意自身支付信息的保密,防止被熊孩子有机可乘。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平台、主播和家长之外,应尽快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纳入法律监管的轨道中,让家长、平台和主播门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在规范直播行业的同时还孩子一个健康发展的清朗网络空间。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3-20
未成年人打赏牵出代理退款“灰产” 直播平台用户认证迫在眉睫
移动互联网浪潮下,许多未成年人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