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工业互联网成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委员代表们纷纷围绕工业互联网献言献策。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提出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 融合;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呼吁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提案“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融合创新”;腾讯CEO马化腾提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政策催化 工业互联网成风口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格局未定和扩张的窗口期,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国家抢占全球产业竞争新制高点、重塑工业体系的共同选择。为支持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2017年11月份,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8年2月,工信部研究编制《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2月,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决定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 融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已经成为强国战略。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先行者,2015年Zber就积极布局连接制造企业间的供应链协同云平台。2016年,Zber与全球最大采购网络——SAP-Ariba(2016年交易额突破1.3万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战略授权合作协议,在国内率先推出“采购驱动型”B2B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新模式,意在通过采购驱动来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升级、规范管理和协同创新,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并依托“线上”海外平台接入和“线下”央企引领,带领中国企业 融入全球供应链竞争网络体系。
Zber自诞生以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受到政府青睐和政策支持。2015年、2016年中德两国总理两次共同见证Zber全球供应链交易协同平台落户南京和沈阳。2017年7月,作为工业电子商务平台,Zber被工信部评为“2017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单位”。2017年9月,Zber基于“采购驱动型”B2B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新模式,与中国电建集团开展供应链贸易服务联合创新,并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全球供应链贸易综合服务基地”。2017年10月,Zber与地方政府正式启动“全球供应链小镇”项目,小镇总规划面积3.08平方公里,核心区1.17平方公里,致力于通过构建供应链数字化技术和供应链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态,帮助长三角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升级和协同创新,提升长三角产业的供应链竞争能力,并带动长三角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体系。相关专家表示,Zber拥有独特的基因和优势,契合了供给侧改革、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经济的大背景和政策,加上领先的平台工具与丰富的国内外资源,已经创新出了一条工业互联网的新路子。
三大体系 平台是核心
2018年2月,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公开表示,工信部将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323”行动,即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推进两类应用,一是大型企业集成创新,二是中小企业应用普及;构建产业、生态和国际化三大支撑。
相关专家表示,三大体系中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全球工业互联网之争核心是平台之争,只有平台才能形成生态,提供产业协同价值。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由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用于打通企业内外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如三一集团的“根云”、海尔集团“COSMOPlat”。这类平台侧重于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用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率提升和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延伸,是一种垂直型的平台,是一种企业的小生态,通用性不强。
Zber平台则完全不同,它一开始就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大生态平台,面向所有的制造企业和行业,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适应性,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台企业。Zber平台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来协同企业内外,打造数据驱动的生态运营能力,形成一个包含采购商、供应商、金融、物流等在内的大生态。Zber相关负责人表示,Zber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能让更多的制造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企业升级改造,协同创新,从而抢占未来制造业的制高点。
线上线下 融合是趋势
与消费互联网不一样的,制造业用户的寻源、执行、退换货处理,以及交易模式和过程也更为复杂。专家表示,正是由于工业交易的复杂性,工业互联网商业的成功落地,除了线上部分,线下服务很重要,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Zber一开始就以前瞻性的战略,提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并努力践行这种模式,为企业提供品质更好的服务。Zber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Zber联合各地政府部门,在全国重点区域建立线下基地,目前已经形成北京、南京、沈阳、徐州四大基地,未来还将开拓西南基地、珠三角基地等全国其他区域性基地。Zber通过线上平台对接各种线上资源,通过线下基地实现线下服务的落地,通过“双轮驱动”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中国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助力中国企业提升供应链竞争能力,并最终引领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竞争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