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节节败退

微软可能是世界上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公司,但互联网创业潮袭来之时,微软没能抓住机会,在过去10多年间总是备受折磨,来自政府、竞争对手,甚至是公司内部的折磨,这让它错过了进军互联网搜索、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和数字媒体销售领域的大好时机。

微软帝国是如何衰退的

1998年末,当时年仅43岁的盖茨凭借着其在微软的股份成为世界首富,世界上大约95%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都是微软的Windows,年销售量达1亿。

一年前的1997年,微软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其搜索引擎:MSN.COM,宣布其目标并不仅仅满足于成为网络上最好的搜索引擎:“我们的目标是使MSN.com成为互联网上最好的网站。”

有人问盖茨,最担心哪个竞争对手?是SUN公司,还是数据库制造商甲骨文,还是网景公司?“不,不是这些公司,”盖茨说道,“我担心的是某个待在车库里的人正在设计出某种全新的东西。”显然,他并不知道在哪儿设计、设计什么、由谁设计。

1998年,硅谷这片位于旧金山海湾东南,北达帕罗奥图南抵圣克拉拉,面积1500英里的土地上,又在发生悄然发生巨变。

此时正是互联网繁荣时期,两名刚刚决定放弃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正在门洛帕克的车库经营着他们的公司,他们就是盖茨宣称的某个在车库里即将设计出全新东西的年轻,他们是拉里 佩奇和谢尔盖 布林。两人都生于1973年,比盖茨和乔布斯年轻18岁。

他们完全满足于格拉德威尔有关“异类”模式定义:通过漫长的学习研究不断打磨其计算机技能的天才思想者。但是,他们与乔布斯和盖茨之间18岁的年龄差距意味着他们来自一个互联网已经兴起的时代,计算机资源已经无处不在。

未来的世界意味着计算机将如同插头接电般简单,通过手机不限地域、不限时间、不限对象地交流也会变得寻常。

当时,尽管微软在1997年为MSN搜索的诞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但是对于微软来说,互联网搜索依然不是其首要工作。

盖茨认为,你的电脑(更确切地说,是操作系统)将会指引你如何使用互联网:去哪里,做什么。显然,他的判断出了问题。

IE浏览器与IBM的个人电脑一样,都是一项追赶之举:网景公司于1994年发布浏览器,震惊公众。微软也需要一个浏览器搭配其重磅产品Windows95.微软急于生产出自己的浏览器,最终从小公司Spyglass获得了授权,从而能够有产品提供给大众。这个举措,和获取MS-DOS系统满足IBM个人电脑的需求如出一辙。

与IBM一样,这时的微软也被新技术的发展搞得猝不及防。微软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包括提供免费下载、削弱网景商业模式、威胁试图在Windows系统中设置网景为默认浏览器的用户。

但是对于谷歌来说,用户使用什么浏览器并不重要。谷歌选择了另辟蹊径。对于布林和佩奇来说,网页和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不仅是搜寻信息的方式,也是运营公司的方式。谷歌公司有一个简单,但是雄心勃勃的目标:整合世界信息,使之随时获取。

谷歌在发展中后来居上

1998年年底,谷歌理论上的股票市值为1000万美元,计算方法是依据安迪 贝托尔斯海姆的10万美元投资占到了1%的股份。苹果公司市值为55.4亿美元,微软公司市值为3446亿美元。三家公司总市值达到3501.5亿美元,而微软占到了其中的98%.

15年后的2014年8月23日,苹果公司的市值6109亿美元,谷歌公司为3940亿美元,微软公司为3720亿美元。很显然,在苹果及谷歌公司来看,微软在节节败退。

要了解微软是如何错过了重要的搜索业务,需回到当时微软的处境。首先,微软从未将搜索视为其核心业务。微软管理层只关注两件事。其一是在司法部的反垄断案后保持毫发无损,并保持公司竞争力。其二是将Windows98和Windows NT相融合到统一平台上,从而为企业用户和消费者提供服务,这就是2001年秋天发布的WindowsXP.

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没人觉得搜索业务可以赚到钱。1996年,互联网领域的舵手杨致远做出拒绝谷歌的决定,正是源于他认为人们不会为在线问题寻求更优的答案。

这种想法忽略了最优的用户体验才能创造用户忠诚度。假如人们发现他们更喜欢某一搜索引擎的话,他们就会一直使用该搜索引擎,而放弃其他的选择。

苹果公司现在成了“酷”设备的供应商;谷歌利用以自己网络为基础的“云计算”在搜索领域超过了微软;在社交网络领域,Facebook无疑是老大……

在共同创始人保罗 艾伦的眼里,如今的微软势能不断减弱,其中一大原因是微软陷入机构臃肿病。在2009年及2010年,艾伦曾跟十多位近期离开微软的员工共进午餐。他们都谈到了相同的事:管理层有太多没有真才实干的人,在主要的产品线上有太多权力和利益的政治内斗。

曾任微软副总裁的李开复曾说:“微软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在别的公司,员工的智商是相加的关系,但我们的员工的智商其实是相减的关系”

微软的固有模式难合时宜,造成微软在互联网时代多领域落后。领导人都喜欢坚持固有的成功模式。

对盖茨来说,最可行的模式就是超级侵略性加上超级竞争性。反垄断案给微软敲响了警钟,稍纵即逝的市场环境让微软尝到了苦头,旧有成功模式不灵了。

微软是作为一个迅速的“跟进者”而发展壮大的,从MS-DOS到Windows到Word和Excel都是遵循了这种模式。然而世界再次改变了。随着内容向网络转移,革新的速度加快了。比起旧时以磁盘为基础的软件,跟进策略越来越难实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微软以企业客户为主导的运营方式开始变得僵化,曾经的迅速跟进变得迟钝缓慢。在苹果推出第一代iPod的5年之后,微软才推出了Zune.微软首个用来与谷歌搜索竞争的“必应”,直到2009年才得以推出。

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中也简要地点出了微软这方面的劣势。李开复记述到:所有员工都相信,微软最神奇的时刻总是它作为NO.2去学习、超赶NO.1,并把第一名击溃的时候。

不过,一个产品队伍一旦失去了假想敌,它就会松懈,盖茨和鲍尔默就会撤回对它的投资和支持。比如说,在Internet Explorer击败Netscape之后,微软就降低了投资,致使它的浏览器多年没有再进步,直到又出现了火狐这个“敌人”,才又开始振作。

服务于企业客户而远离终端消费者也是微软的顽疾之一。虽然微软在过去30年从未停止努力,但设计出令消费者心跳的产品从来都不是公司的长处。

保罗 艾伦引用《纽约时报》“管道器材”的比喻说,一旦你成为最大的“管道器材”批发商,创新精神就从公司业务中消失了。“你也许想要创新,但那就跟对抗地心引力一样困难。”

微软可能是世界上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公司,但互联网创业潮袭来之时,微软没能抓住机会,在过去的10多年间总是备受折磨,来自政府、竞争对手,甚至是公司内部的折磨,这让它错过了进军互联网搜索、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和数字媒体销售领域的大好时机。

自大自满是比尔 盖茨的毛病,也是微软一直以来的问题。在谷歌变成今日的巨人之前,微软曾有机会买下谷歌,但盖茨没有将当时那个微不足道的小竞争者看在眼里,他一直都说:“6个月时间,我们就能战胜它!”自满最终酿下苦果。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1-12
微软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节节败退
微软可能是世界上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公司,但互联网创业潮袭来之时,微软没能抓住机会,在过去10多年间总是备受折磨,来自政府、竞争对手,甚至是公司内部的折磨,这让它错过了进军互联网搜索、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和数字媒体销售领域的大好时机。微软帝国是如何衰退的1998年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