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邮政业发展的收官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在这一年里,民营快递企业的上市浪潮仍在继续。“三通一达”、顺丰控股、百世集团、德邦物流等7家民营快递公司先后登陆资本市场。与此同时,更多黑科技被引入物流行业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物流末端,以快递柜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布局进一步加深,行业整合力度加强,中邮速递易正式迈入国家队,行业领导者地位稳固;丰巢收购中集e栈,整个智能快递柜市场形成两军对垒之势。经过2017年的快速发展,在2018年,中国快递行业又该如何走?
时值岁末,国家邮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军胜对2018年快递物流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尤其是针对物流最后一公里,马军胜更是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解决行业发展短板和弱项;要认清行业短板,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最远N公里”、安全、绿色等关键问题。与此同时,2018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也要求,继续实施“快递入区”工程,推进标准化网点建设,网点标准化率再提升5个百分点,智能快件箱、信包箱箱递率再提高2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2018年的快递行业仍然定调大发展趋势,尤其是对物流末端的布局,在政策层面也愈加得到重视。而在这一点上,作为中国智能快递柜的领导者,中邮速递易早已响应政策号召,在物流末端进行了深耕布局。
深耕布局物流末端,中邮速递易变革包裹交付模式
物流快递发展到今天,末端派送已经形成了“最后一公里瓶颈”,这不仅仅是明确的行业难点,也是社会化痛点,末端派送人员成本,管理成本不断增高,人员配送意愿持续降低,招聘愈发困难。甚至不断造成部分快递网点“塌方”等不健康的现象发生。解决的办法除了快递公司,电商平台继续自建之外,解决问题的核心办法只有两个:智能化终端,集约化配送。而这也正是中邮速递易在解决末端配送难题上进行的举措。
据了解,中邮速递易自2012年推出第一台智能快递柜后就不断深耕物流“最后一公里”。通过五年多时间的行业深耕,到2017年年末,中邮速递易已拥有8.1万组智能快递柜,累计服务超过7000万人次,累计包裹交付量更是超过了13亿,成功支撑了电商节日促销等物流高峰期的顺利度过。
图:中邮速递易推出智能快递柜,深耕布局物流末端
可以说,中邮速递易不仅进一步缓解了物流“最后一公里”派送压力,增加了整个物流产业的运转效率,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包裹交付模式,构建起了以智能快递柜等智能终端进行物流末端派送的行业体系。
迈入国家队响应政策号召,中邮速递易持续发力物流末端
但中邮速递易对物流末端的探索并未止于此。在2017年,中邮资本入股中邮速递易后,中邮速递易成功迈入国家队,此后中邮速递易又与中国邮政携手推出智能信包箱试点,将传统的小区居民基础设施信报箱进行升级,成为集收包裹、信件、报纸等为一体的智能信包箱。
图:中邮速递易推出智能信包箱,持续发力物流末端
这一创举不仅让中邮速递易以免租金的方式进入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地,获得其他竞品难以比拟的优势;对于中国智慧物流的搭建,亦有重要意义。有业内人士表示,中邮速递易加快了智慧物流的建设,实现了物流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需求。而通过不断加深智慧产业布局,创新改革产品,在赋能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中邮速递易更是开启了智慧物流的时代。而且24小时提供不间断服务的智能信包箱,还满足了智慧社区安全管理等多重功效,这亦是智慧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而随着2018年,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强调物流末端的变革,中邮速递易在物流末端的布局亦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中邮速递易智能快递柜在环保、节能方面也不断创新,满足了国家邮政局对快递行业智能、绿色、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中邮速递易还将全面结合中国邮政集团倡导的“信息化变革重塑经济产业形态”理念,将科技、智能与服务 融合,共同建设“物流智能末端互联网+”的战略版图,并深入实施, 重塑物流末端配送产业的传统形态,不断地为中国物流末端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解决物流末端短板成为了2018年快递行业的重头戏之一,深耕物流末端的中邮速递易无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策号召下,中邮速递易在2018年的发展更加值得期待!
- 哪吒汽车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新品牌仍需努力破局
- 日本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下滑,比亚迪逆袭超越丰田:绿色革命的新动态
- 马斯克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产量激增,或将每年翻十倍,今年将制造数千台
- 特斯拉股东二度批准马斯克高额薪酬仍遭否决,公司上诉:薪酬案不公
- 互联网巨头齐聚知乎,王宁、王莆中等发问未来,2025“互联网十问”引人注目
- 未来AI技术风向标:2025年聚焦具身智能,这些领域或成热门趋势
- 英伟达新显卡升级:美光GDDR7能否带来游戏革命?
- B站独揽央视春晚转播权:独家弹幕视频,重温历史与创新之旅
- 贾跃亭全新品牌首款MPV谍照曝光:这辆车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 哪吒汽车调整渠道:直营缩水,经销商模式待定,新车市走向何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