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手机话费一直是手机用户关注的话题。资费价格的调整、套餐服务的变化,虽是小钱,但也让用户不得不放在心上。而现在,用户操心的,还有话费为何会悄悄溜走,而且还“走”得很匆忙。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手机用户发现,每个月的账单会莫名多出几十元,刚充的100元话费没两天就用完了,手机似乎真成了对钱包极具杀伤力的“手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手机如此“危险”?
特别调查
手机响一声之后回拨过去,话费被“吸干”;手机放着没打电话,话费也被“吸”……形形色色的手机吸费陷阱令广大用户防不胜防。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表示,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与个人用户利益密切相关,恶意吸费、信息窃取、诱骗欺诈等恶意行为的影响和危害更加突出,有关部门正在制订《移动智能终端管理办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于由来已久的手机吸费问题,《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手机吸费陷阱“推陈出新”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谭雯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她自10年前有了第一部手机后,先后遭遇过不少手机吸费的事情。
“头一回被吸费是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响一声就停了。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对于陌生电话是不会回的,因为好多都是外省,但那一次的电话显示是本市拨打的,号码看着还有点熟悉,当时以为可能是朋友打来的,没事骚扰我一下,也没多想,就回了过去。”谭雯说,“回拨过去之后,里面传来声音说‘欢迎来到什么什么节目,自动请按1,人工请按2……’当时听得莫名其妙,就挂了。”
就是这短短一分多钟的通话时间,到了月底的时候,谭雯发现当月的电话费竟然多出了五十多元的特殊服务费。
“后来一问身边的朋友,发现好多人都遇到过这种事。”谭雯说,现在,这种响一声就停的电话基本上很少有人信了,但是后来又出现了吸费短信。
“我曾经收到过这样一条短信,‘最近还好吗'?一看对方电话号码不熟悉,当时有点一头雾水的感觉,就短信回复过去问对方是谁,但对方一直也没有再回信。当时心里觉得有些奇怪,后来无意中查通话详单时才发现,就这么一条短信,花了我10元钱。”谭雯说。
当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之后,吸话费的方式也日益升级了。
“去年年底,我给上高中的儿子买了一部最新款的智能手机,屏幕很大很好玩,儿子很喜欢。但是他没怎么打电话,才过了几天就欠费停机了,100多元话费都用完了。通信公司的客服人员告诉我们,手机里被植入了恶意代码,导致手机会不断地自动连接互联网,造成话费流失,建议装一个手机杀毒软件或者在不用的时候关闭上网功能。”谭雯无奈地说,“没想到智能手机连吸话费也同样’智能‘,过去还需要回个电话或者短信,现在什么都不用干,就能把话费吸干。”
客服人员讲述“赚钱”原理
在了解了谭雯的经历后,记者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搜索,发现有很多网站都声称能提供电话吸费加盟服务。
记者联系其中一家网站的客服人员,对方称电话回拨吸话费的原理是这样的,“利用我公司提供的专用设备群拨转接一体机给大量的手机以及固定电话和小灵通造成未接来电。当机主看到未接来电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回拨电话,一旦他们回拨电话,我们的设备就会把电话转接到远在境外合作的高话费声讯平台,产生高额话费。加盟人员可以从话费中抽取40%作为我们公司给你的报酬,我们公司抽取20%.例如每分钟产生50元,加盟商可以抽取20元。按一天回拨60个电话算,就是1200元整。这就是你的收入。你的收入会在第二天上午11点之前,由我们公司财务准时打到你的账户上”.
记者进一步询问这样的赚钱方式是否合法,对方回答:“会有一点风险,但是不违法。所谓灰色行业就是在法律边缘,不合法但又不违法的行业,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此行业是否违法。”
记者还发现,对于短信吸费这样的灰色业务,也有很多网站在售卖加盟设备。
一家网站的客服人员向记者介绍:“最初的业务是响一声回拨电话扣费,但是人们对这种方式的警惕性越来越高,现在很少有人再回拨电话,这样的业务盈利也越来越困难。为了适应变化,我们引进了国外研制的最新的短信吸费一体机,完全仿造手机外形设计,易于携带,不容易被发现,对方收到的信息,显示的是正常的11位手机号码,收到的信息内容也是普通的问候内容,迷惑性更大,80%的人会回复。另外,我们提供的与短信吸费平台专业对接的短信搜索群发吸费一体机,比手机稍微大点,可放在衣服兜里,有效地改进了老式设备体积庞大,附件数量多,耗电量大,不便于携带操作等问题。设备价格便宜,质量优良,功能齐全,短信吸费设备每天最大群发量扩大到了1万条,完全放心使用。在使用中万一出现质量问题,还可以免费更换。这部机器还可以对不同号码段的手机号码进行搜索,并将所搜索的号码存入系统,然后对储存的号码逐一自动发送信息,无须人工手动发送。”
吸费陷阱背后现利益链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告诉记者,网上售卖的短信吸费设备有真有假,有的彻底就是个陷阱,即便是真的,也无法赚到网站上所说的那么多钱。在智能手机时代,最让人防不胜防的,还是手机软件中包含的各类吸费陷阱。
腾讯网下属的移动安全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手机吸费病毒一般以嵌入正常功能软件、热门软件为主要载体,散布在众多论坛、电子市场、刷机ROM里,用户把这当作原版、加强版、破解版、美化版进行下载。
根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随着扣费、屏蔽、云端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病毒软件吸费呈现出愈来愈隐蔽甚至无声无息的趋势。以前的病毒技术,一般是内置扣费的指令代码到病毒软件中,用户安装软件后,短时间内便会发作进行扣费;现在的技术则已经发展到很成熟,很隐蔽:发送的扣费短信的指令、端口号、发送时间、发送频率均能做到云端(服务器)控制,做到短信指令、端口号,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地区、SIM卡所属的运营商进行可扣费的配置,并且可以随时更改;此外,现在的技术还能轻易做到在本机删除相关的扣费回执记录,包括特定运营商扣费短信、拨号记录、WAP上网记录。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以一款“伪升级扣费木马”向记者举例称,病毒传播者利用向用户发送“中国移动(微博)提醒您,检测到您的手机存在安全漏洞,请点击下载并安装安全补丁的WAP PUSH短信,分别针对塞班系统与安卓系统发送匹配的安装包,用户点击下载安装后,病毒安装没有图标产生,并自动向“1062××××”等端口号发送业务订购短信,同时还会屏蔽10086发给用户的所有信息,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恶意扣取资费。
据介绍,除了“伪升级扣费木马”,还有伪卡巴扣费木马、伪杀毒抢钱王、吸费海盗王,美女勾魂吸费大盗、饥渴吸费魔等千奇百怪的恶意吸费软件。
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吸费病毒的产业链已经呈现出不断成熟的趋势,从病毒开发、病毒营销传播、病毒吸费拓展(找SP合作)、病毒收益对账分成等环节,都有相应专业的角色或功能相对应。简单来说,就是病毒从用户手机私自扣费后,相关产业链的角色都能从中分取利益,特别是病毒开发、营销,还有SP.
按照调研报告的预计,吸费病毒产业规模可能超过PC产业。此外,手机吸费病毒产业链已经开始逐步完善,从制毒到传播,再到找SP扣费等一系列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个环节都能够精准地获得吸费分成,因此手机吸费病毒产业会呈现不断发展壮大趋势,手机用户数量远远大于PC用户数,智能终端大面积普及,手机吸费病毒规模可能会远高于PC病毒产业。
工作人员还提醒,对于手机病毒吸费行为,用户维权取证难。与此同时,手机吸费病毒相比PC病毒更容易直接获益,而且对于每个被吸费用户来说只是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由于数额较小,单个受害者很难维权。加上其高超的伪装术,自动定制服务、自动删除扣费回执信息,导致用户很难发现被吸费,即使发现被吸费之后,也难以对吸费病毒的作案行为进行有效取证,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证明是病毒私自定制了服务,而不是用户定制了服务,因此最终都不了了之。
目前如此触目惊心的手机吸费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据陈家春介绍,在移动终端管理方面,工信部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修订进网检测技术要求,采取定期的拨测手段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二是开展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治理工作,研究制定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检测处置机制,制定恶意程序认定和命名的标准,指导各省通信管理局和移动通信运营企业开展恶意程序的监测处置试点工作。三是正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移动智能终端管理办法》,完善移动智能终端的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四是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用户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鼓励手机安全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