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安全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一对双生花,我们的很多隐私信息都存在手机中,小到手机短信,大到账户密码,而一旦这些被别人所用,便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在众多的窃取工具里,财产信息是最容易被盯上的,为了保障财产安全和让我们能最大限度地自由支配财产,有一家手机厂商给出了时下最好的解决方案。
Huawei Pay是华为的支付工具,适配多达35家银行,而且支持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公交地铁刷卡,在一线城市中可以说已经到了畅通无阻的地步,在很多体验过Huawei Pay的用户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支付的变革大潮已经到来。相较于卡包的臃肿,手机作为如今人们出行的必带之物,在支付方面有着天然的便捷优势。Huawei Pay使用起来仅需熄屏一触即付,相较于掏出卡包,翻找卡片,输入密码,放回卡片,收好卡包的传统交易流程,Huawei Pay不仅便捷还十分优雅。比如,现在基本是全民普及的共享单车,华为Mate 10就是首家支持ofo小黄车NFC一触解锁的手机,类似的便捷应用还有很多。
当然,也许有很多小伙伴会说,现在各种Pay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在做,那么华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目前的手机厂商们,因为绝大部分采用高通、三星和苹果的集成芯片,所以对隐私保护并没有特别的设计。在芯片安全方面,做的最好的,还属华为。因为华为使用的是自家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麒麟芯片通过对通讯底层的验证,从根源上杜绝了伪基站的诈骗短信。并且拥有加密引擎,达到了金融级别安全,类似于银行的U盾级别的安全。
在常人看来,诸如扫一扫,快捷支付的操作看似简单无脑,而在不怀好意的人眼中,这种"简捷"往往就是破开个人安全的快捷之门。况且还有木马、病毒、恶意程序侵蚀手机安全的情况时有发生,短信验证码被劫持、账户信息泄露、伪基站和界面劫持等也严重威胁移动金融的安全,消费者和产业界都需要安全的智能手机解决方案。
在这个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年代,扫码与二维码已然组成了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但是在支付的过程中,手机账户余额被盗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如果账户内的金额数目较小的话,还算比较幸运,如果金额较大的话,那可不就是简简单单的吃一堑长一智的结果了。这种金融安全信息上的被盗刷,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源自于手机内部的漏洞。而华为Mate 10之所以能够为用户拒危险于门外,其根基是依托于芯片级安全解决方案。
对于U盾,大家并不陌生,在电脑上转账上,就会使用到U盾,让转账支付更安全。而华为Mate 10可以说是把U盾搬到手机上了,为了手机盾的推出,华为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与央行科技司共同起草相关行业标准,就花了10个月时间。在手机盾上,华为将芯片级的安全能力,实现了产品化,华为“手机盾”的诞生,让手机支付更安全,大额支付成为现实。华为手机盾的诞生,打破了电脑转账的制约,凭此,中小企业在Mate 10系列手机上,可以随时操作几百万元的大额转账,不再依赖电脑U盾,大大提高效率。据透露,华为的手机盾先在建行、徽商银行、支付宝应用上实现商用,随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也会逐步商用。
同时,从华为Mate 9的麒麟960开始,到现在最新的华为Mate 10上搭载的麒麟970处理器,都获得了央行和银联双重安全认证,达到金融级安全标准。这意味着,搭载华为Mate 10手机具有和银联 IC卡/U盾相同的安全等级。
而且华为Mate 10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首次加入了“云+端”的方式,在手机端实施强力的安全措施,采用华为金融安全级芯片加密保护技术;同时在云端进行安全加密,传输加密,让用户的隐私信息得到超高级别的保护。
很多时候,手机端不能完成对数据的处理,需要上传到服务器端进行运算,这就提升了数据被窃取的风险。麒麟970是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移动芯片,拥有超强的性能,可以应对个性化、场景化、实时化的敏感数据运算。通过麒麟970组成的人工智能平台,华为Mate10在手机端完成更多内容,降低了个人隐私在云端传递过程中被不法分子窃取的风险。
现在的手机越来越像是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手机里的信息不能随便被别人就这样套取,Mate 10无疑顺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作出了榜样。在华为牵头建立标准之后,我们的手机一定会更加的安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微信语音“加速播放”功能疑似上线?腾讯客服回应引发热议
- 英伟达引领 AI 革命:2024 年投融百亿,掀起全球科技浪潮
- 比亚迪唐L/汉L新车曝光:颠覆续航焦虑,高阶智驾领衔,动力升级引期待
- 樊振东:凯迪拉克新宠,实力与品牌的完美结合
- 叶修跨年新加坡之旅:阅文音乐节引领IP新体验的探索
- 合资轿车降价风暴:广本雅阁破价12万,车市竞争白热化!
- 印度调查苹果App Store支付系统垄断行为,或将公布142页报告,呼吁开放支付系统
- 中国芯崛起:电动汽车行业转向国产芯片
- 比亚迪逆袭上汽,终结连续18年销冠纪录:新能源车企崛起?
- 苹果面临天价和解,Siri“偷听”集体诉讼风波揭秘,真相究竟如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