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进入淘汰赛”、“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正加速”、“共享单车并购第一案”、“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正加速”……近日,共享单车行业的一系列动态颇为引人注意。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共享单车”,关于该行业的各类媒体报道也不可胜数。
诚然,近期关于共享单车企业的一系列事件表明,这一站在“风口”上的行业进入洗牌淘汰期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在行业洗牌期的一系列迹象中,押金难退成为不少宣布倒闭或进行战略业务调整企业绕不开的问题。
行业洗牌期,押金难退频现
今年3月,住在北京市的杨先生在街头看到共享单车bluegogo(下称小蓝单车)后,缴纳了99元作为押金注册了账号,从此骑行小蓝单车成为他的爱好之一。然而到今年8月时,细心的杨先生发现当时有大批摩拜单车和ofo单车运维人员对路面乱停、乱放及损坏车辆进行维护,而小蓝单车不仅缺少相关维护,反而数量也没有增多,于是他决定放弃使用小蓝单车并退回注册账号时缴纳的押金。
但令杨先生感到意外的是,押金的退还并不不顺利。他只能在小蓝单车App的钱包里申请退款,当时App内有明确标注,7个工作日内原路返还押金。7个工作日后,没有收到押金的杨先生致电小蓝单车客服,但对方把问题归结到支付路径上。多次试图与客服致电沟通未果的杨先生决定拨打12315投诉,然而由于小蓝单车所属公司注册地为天津,北京不能受理杨先生的投诉。至此,杨先生的押金退还之路缥缈无期。
梳理近期共享单车企业洗牌的相关消息不难发现,杨先生遭遇的押金难退问题并非个例,媒体关于共享单车押金难退的新闻也不绝于耳——不仅小蓝单车,酷骑单车、小鸣单车、哈罗单车、小鹿单车等都在近期被曝出现押金难退问题。
据艾瑞mUserTrackerQ2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从月度独立设备数指标来看,摩拜和ofo继续保持市场绝对领先地位,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月度独立设备数超过3000万台。目前行业内第二梯队企业数量较多,以小蓝单车、酷骑单车、哈罗单车为代表,在部分城市保持一定市场占有率,月度独立设备数超过100万台。
以此来看,近期出现押金难退的企业,大多处于行业内第二梯队。那些低到99元、高到299元的账户押金,成了这些曾经站在创业“风口”上、引得众多资本竞相追逐的企业,在宣布进行“战略调整”或结束运营之时,刺痛消费者心理的一记炸弹,成为这个曾经风头无二行业历史上的一枚疤印。
或许是意识到“杨先生们”的退款诉求,小蓝单车于近日发布公告称“用户于10月30日前申请退款的款项将于11月10日前退还完毕”;其官方微博也公告了退款专线、退款微信号信息,并指出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400-800-3898客服电话进行反馈。
但截至发稿时,人民网创投频道多次尝试拨打小蓝单车400-800-3898客服电话询问有关情况,却无法取得关于押金退还的实质性联系。
不知道眼下早已申请退款的“杨先生们”,为何要等到下个月的10日?
押金难退称行业之殇?
押金作为担保的一种形式,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我国的物权法和担保法等法律都有相关规定,认为押金属于一种特殊的动产质权。所以,共享单车企业向用户收取特定数额的押金,也非“无本之木”,尚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
押金收取依据虽有,但在用户基本权益面前,“风口”上的企业在如何使用押金问题上,可以为所欲为?
不可否认,低到99元、高到299元的押金对于每个用户来说并不会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但对于车辆数量庞大的共享单车企业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池。而这个资金池,如果在各方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成为维持企业持续运营的资金来源之一。再加上共享单车普遍按0.5元/半小时收取用户租金,以及推广进行的限时免费活动、出售低价月卡,用户骑行的租金对于这些“风口”上的企业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并不能支撑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开销。如此,押金一旦被挪用,待企业运营发生问题时,押金难退也就会带来相应的风险。
事实上,早在共享单车刚刚站上“风口”得到资本青睐之际,账户押金问题就得到社会各界的不少关注。
在今年春季,不少媒体和业内外人士就曾对共享单车的押金存管、使用提出过质疑。在当时的回应中,摩拜单车称已开立了存放押金的银行账户,确保押金的资金安全,专款专用;当用户发起退押金请求时,随时满足需求。ofo单车表示,押金为专款专用且已“封存”,未在其他方面使用。4月底,ofo、永安行、小蓝单车、Hellobike、funbike、优拜等共享单车品牌与蚂蚁金服达成合作,用户凭借信用可以免押金进行骑行。
甚至在今年8月1日,交通部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用户资金安全监管,要求企业在注册地开立用户押金、预付资金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门监管,防控用户资金风险。
但可惜的是,在小蓝单车、酷骑单车、小鸣单车、小鹿单车押金难退频现的眼下,押金管理似乎并没有彻底从灰色地带走出来,用户的权益在保障方面依然任重道远。不知在这些企业的狂飙突进发展史上,第三方存管模式究竟是否出现过,用户的权益又是否占据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