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联合多国税务部门调查出“中国反避税第一大案”,全球知名公司M公司的中国子公司补税及利息共计8.4亿元(约合1.4亿美元),其未来每年将为中国增加税收1亿多元。而据路透社报道,该M公司为微软。
对此,微软回应称,并不确定某些媒体报道中所指的公司是否是微软公司,并称中国税务机关一直依据“中美双边预约税收定价协议”,从微软公司获得税款分成。微软言下之意表明,其在华并不存在避税行为。
虽双方各执一词,但避免不了引发社会对大公司跨国避税问题的讨论。实际上,跨国避税的案例在世界上并不少见,纷纷为避税使出“大招”,比如利用避税港、海外收入不纳税等等。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11年,谷歌公司在过去5年时间里,通过设立空壳公司转移利润的做法,于包括英国在内的数个国家逃避应缴税款超过30亿英镑(约合46.3亿美元)。谷歌公司精心设计的公司网络跨越了包括爱尔兰、荷兰及百慕大在内的至少5个法律管辖区域。谷歌将其绝大部分海外利润通过旗下多个子公司合法转移,最终流向百慕大这样的避税天堂。
就连“高大上”的苹果公司也存在避税行为。上世纪80年代,苹果率先推出“双爱尔兰加荷兰三明治”的税务战略,庞大利润经由低税率的爱尔兰和荷兰子公司,转移到加勒比海避税天堂。
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认为,北京APEC会议及G20会议把税收合作看成是追求多赢的有效格局,也是追求税收公平、解决纳税人规避东道国税收法律政策的有效举措。
新京报记者郭永芳刘素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