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3月3日,2022 世界移动大会(MWC)在巴塞罗那召开。作为全球顶级移动盛会,2022年MWC以“连接释放无限可能”为主题,聚焦5G、AI、云网和万物互联等热点为主题,超过2000家企业参展,全球大型通讯企业无一缺席,本届巴展也成为疫情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2022年,5G商用迎来第三个年头,5G部署依旧是本届巴展上的热门话题。然而,5G高速网络带来的能耗控制问题,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而更加凸显,成为决定5G能否实现规模化部署的瓶颈问题。
在巴展1号大厅,华为 “数智森林”展台惊艳亮相:“数”代表数字世界,“智”代表智能世界,绿色森林的设计理念则表达了华为期望通过持续创新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共建绿色美好未来的愿景。
这次,华为在网络联接上的领先技术与方案,包括5G、超宽带、云网以及数字技术赋能数字生活与千行百业的各大应用场景悉数登场。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发力绿色ICT的技术与实践吸引了更多参展方的目光,人们想要一睹为快,这位ICT巨人在 “碳中和”时代里将有何作为。
绿色ICT:“碳中和”催生的新风口
一、 产业革命的进化史,从来不是单维度的一元发展史,而是多维度、多元化、多变量的综合发展模式。
在2020年之前,人们绝对不会想到,“碳中和”将会成为重塑未来经济格局的目标和变量。
三次工业革命,不单单是生产技术的进化,也伴随着能源技术的进化。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发电机,人类也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使用和自动化生产的部署,人类正式步入信息文明时代。物理与信息的加速融合,推动智能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信息文明向智慧文明转变的征程。
纵观历史,从薪柴到煤炭、石油再到电气,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后都有能源革命的身影。中国缺席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后起之秀也仅仅只是充当了追随者的角色,然而,随着“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共识,加之过去十余年里中国在清洁能源与“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化技术方面的积累,有望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并成为引领者。
来看一组数据:全球碳排放中,40%来自电力、25%来自工业,交通运输与其它行业占21%。“碳中和”是席卷千行百业的革命,要求所有产业围绕低碳乃至零碳重新布局和洗牌。
“碳中和”本身成为风口的同时,也催生了巨大的产业风口,未来市场前景不可限量,其规模必将超过PC时代的Wintel和移动互联网生态。而实现全场景“碳中和”,则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基础设施、从基础理论到软件架构和数字化平台、从个人到家庭企业园区、从农村到城市全场景解决方案。
二、随着5G的部署,ICT行业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的“碳中和”,还可以帮助全社会解决节能减排超过20%,这是智能时代与“碳中和”相遇之后碰撞出的火花。
智能时代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据网络与通讯网络的支持。然而,二者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在两张网本身,而在支撑它们的另外一张网——能源网。
以数据中心为例,电力供应已经取代IT技术成为了真正的制约因素——电力成本占到总成本的大约60%。因此,新一轮算力迁徙工程——“东数西算”就要求数据中心尽可能建在靠近清洁可再生能源、温度适宜不需要大规模高强度制冷的西部地区。
为此,华为祭出“模块化”与“智能化”大旗,以温控、供电、架构、运维四大重构解决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能耗高、云为难等诸多挑战,打造极简、绿色、智能、安全的下一代数据中心。
如果将4G比喻为“和谐号”动车组,那么5G无异于C919,带宽速度获得十倍提升。然后呢?能耗同样惊人。因此,对于通讯行业来说,单位比特能效是全球运营商、设备商、研究机构、标准组织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如能在设备能耗相当的情况下,将容量实现大幅度提升,就能获得单位比特能效的大幅下降。
华为在这方面探索多年。加5G不加能源OPEX,一站一柜、一站一刀,电源效率从89%提升至97%、单瓦成本降低20%。这些数据,让我们得以一窥绿色5G的未来。
绿色数据中心、绿色站点,构成了华为数字能源绿色ICT的两大利器。布局12年,华为数字能源站在了风口之上。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340家运营商选择了华为解决方案来服务他们的网络和网站,华为在全球累计部署了1000多个数据中心。
出道即巅峰:华为数字能源的三个逻辑
华为数字能源无疑是幸运的。脱胎于原先的网络能源产品线,服务于站点与数据中心业务领域客户提供的能效解决方案,在12年后因为“碳中和”成为华为主航道。
2021年6月,当华为数字能源正式成立时,已经众多荣誉加身。无论是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还是全球最大离网储能项目,抑或是全球最短时间交付上线的大型云数据中心,还是斩获WWF“碳中和行动者”应对气候变化大奖,被业界认为是“出道即巅峰”的华为数字能源,凭什么?
首先是底层逻辑与“技术基因”
科技创新如同树的根系,根的 决定了树的高度;技术扎根的 ,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谁能在核心技术领域挖得最深,谁就能在行业扎得最牢。冰山理论告诉我们,水面高耸的冰山永远只是一角,更多的支撑在水下。
中国科技企业抓住了全球互联网勃兴的机遇,造就了一大批巨头的崛起;但在芯片与操作系统领域,中国却与底层根技术失之交臂,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在越来越高的贸易壁垒前折戟碰壁。不能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永远无法摆脱被别人“卡脖子”的宿命。
“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是左手加法、右手减法——经济总盘子做加法的同时,能源利用、碳排放却要同步做减法,底层逻辑变了,原来“先污染后治理”、“先做大蛋糕再细分蛋糕”的思路行不通了。
脱胎于华为,华为数字能源骨子里是一家技术公司。到目前为止,这家年轻的技术公司,在全球有超过6000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全球布局12个研发中心,拥有全球专利,几乎是全球最大的电力和电子公司。
强劲的研发投入帮助华为数字能源保持了对全球前沿科技的警觉。2021年,公司在研发上投入了200亿美元,研发投入仅次于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
其次是用户思维与场景思维
“用户为王”一直被互联网企业视为圭臬,华为也不例外。从其价值观中可见一斑:以客户为中心。
任何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最终都要落地于用户的使用场景。脱离使用场景的技术和产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价值。除了聚焦具体的应用场景,还要匹配“万物互联”框架下各应用场景的打通。以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光储为例,需要贯穿电力生产(光伏发电)、传输(智能电网)和使用(电动汽车、智慧园区、ICT基础设施)等高频场景,实现全场景无缝衔接。
比如,针对ICT基础设施,华为提出的绿色解决方案,贯穿建设到运维全过程,贡献于最终PUE指标控制在1.25。其中包括:将传统钢筋混凝土数据中心升级为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将传统的水冷系统升级到自然冷却系统和智能冷却系统;电源转换效率从传统的94%提升至97%。
最后是开放思维与“生态战略”
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而用户需求则呈现个性化、多样性特点。企业在平衡二者时,以开放技术搭建平台、以开放思维构建生态,已成为PC、互联网的标配。从Wintel的PC生态,到浏览器的Flash和web应用,再到Android+Arm的移动生态,微软、谷歌、苹果“平台企业搭台,应用软件唱戏”,成为IT产业高速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技术的 决定了能登多高的山;开放的态度则决定了能走多远的路。在布局和打通多个场景的同时,华为也在开放生态方面不遗余力。例如,华为向行业提供了开放的能源管理云,支持合作伙伴在这个平台上开发第三方应用,支持汽车终端,支持第三方合作伙伴开发专用APP,甚至兼容南北气候差异,让任何终端和APP都可以访问这套系统。
“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倒计时,标志着全球产业发展从高速发展进化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无疑将推动高新科技应用于方兴未艾的绿色产业。在“云大物移智链”时代,“碳中和”成就绿色ICT风口,不仅对于IT和科技企业,也是整个产业的难得机遇。
当5G遇上“碳中和”,数据网、通讯网、能源网的加速融合,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绿色ICT的无限可能。至于出道即巅峰的华为数字能源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与30年如一日心无旁骛专注通讯领域解决方案密不可分,与不断加码的研发投入密不可分,更与开放包容的心态格局密不可分。
绿色地球是一项全人类受益的大事业,敢于献身于此的企业,要有心怀天下的胸怀。如此看来,华为数字能源的愿景与战略并不简单,有兼顾不同应用场景的“点”,丰富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生产“线”,还有开放平台与生态的“面”,也有构建行业大格局的共同“体”。
我们且拭目以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华为掌舵,全球首个100%清洁能源之城将落地沙特
- 进展太慢!马斯克为特斯拉4680电池设定最后开发期限
- 谷歌携手贝莱德在台湾投资太阳能发电管道,满足AI时代能源供应
- 比亚迪要进军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领域?比亚迪高管回应
- 太蓝新能源携120Ah超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亮相CIBF2024展会
- 合资梦魇!唐EV荣耀版21.98万元起,比亚迪誓将“电比油低”进行到底
- 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燃油车成为“小众”:中国汽车品牌“卷”赢世界
- 固态电池汽车最近炒得火热 千公里续航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 比亚迪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3年不到实现从100万到700万的跨越
- 美国电动车增长乏力,拜登政府挠头无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