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近日发布了《2021年V1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IDC Worldwide Big Data and Analytics Spending Guide),从技术、行业、企业规模等维度对全球未来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同时对一年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全面复盘。
大数据市场概览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年V1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Worldwide Big Data and Analytics Spending Guide, 2021V1),IDC预计,全球大数据市场支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约2,983.0亿美元,五年预测期内(2020-2024)实现约10.4%的复合增长率(CAGR)。其中,大数据服务支出将在全球层面保持其主导地位,占市场总量一半以上。
就中国市场而言,2020年大数据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首次超过100亿美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5.9%,与上期预测基本一致。长期来看,中国大数据支出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市场总量有望在2024年超过200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增幅达到145%。同时,中国大数据市场发展迅速,五年CAGR约为19.7%,增速领跑全球。
与全球服务支出占据一半市场份额的趋势不同,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的支出规模相对平均,硬件市场占有率在2020-2024的五年预测期内大致在40%上下。出于合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原因,以金融和政府行业为主的大数据应用倾向于采取本地部署方式,进而对硬件的需求相对较多。同时,随着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发展,云上部署将更大程度地替代本地部署,软件市场因此呈现出相应的发展潜力。至2024年,29%的中国大数据市场将由软件支出构成,较2020年上涨4个百分点,五年CAGR约为26%。
IDC《2021年V1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在一级技术维度(软件、硬件、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数据子市场做出了细分。以增速较快的软件市场为例,占比较大的三个软件子市场分别为终端用户查询、报告和分析(End-User Query, Reporting, and Analysis Tools)、人工智能软件平台(AI Software Platforms)及关系数据仓库(Relational Data Warehouses)。IDC预计,2020年三者总合约占中国大数据软件市场的50%,并在2024年提高至58%左右。从增速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软件平台、连续分析工具(Continuous Analytics Tools)及非关系分析数据存储(Nonrelational Analytic Data Stores)分别为中国三大热点子市场,五年CAGR约在30%-50%之间,发展迅猛。
在IDC《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持续追踪的19个行业当中,银行、通讯及地方政府构成了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38%的市场支出,并将保持领先优势至2024年。就增速而言,IDC预测大数据市场将在医疗保健、专业服务及地方政府三个领域内较快发展。尤其是地方政府方面,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等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在智慧大屏、政务数据查询分析、共享数据交换等场景的投入将持续高速增长。
同时,IDC《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将企业规模由上至下分为了五个区间,从企业规模的维度对大数据支出情况做出进一步透视。其中,雇员超过1,000人的特大型企业在五年预测期内(2020-2024)占据了整个中国市场支出的60%以上。与体量较小的企业相比,大型及特大型企业数据多、业务多、信息化基础好。同时为保持竞争优势,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预算相对充裕,进而带动了大数据支出需求。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2025年全球网络安全支出将激增15% | 行业观察
- 华为数据存储两大新品齐发:全面闪存化,全面向AI
- 数据中心太耗电,微软携手Constellation Energy探索核能供电新途径
- 戴尔一周内发生两起数据泄露事件,Atlassian工具成泄露源头
- 华为ICT学院年会2024举办,ICT学院3.0计划正式启航
- 华为启动全球金融伙伴“融海计划”,共创行业新价值
- 华为联合多家伙伴发布《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实践篇》
- 华为发布数据智能解决方案5.0,加速金融大模型应用从“赋能”到“产能”
- 华为加速推动鲲鹏昇腾原生创新,未来三年赋能百万原生人才
- 第九届华为ICT大赛中国赛区报名通道开启,大赛真题集首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