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你可以用17万买到官方指导价35.39万的宝马i3;但最近,这种情况变了。
7月中旬,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这也导致部分已经预定了新车,甚至是已经签订的购车合同的消费者,被宝马4S店临时要求加钱,不加钱就提不了车,这件事也冲上了热搜。
而在宝马之后,奔驰、奥迪这一次也出奇的默契,纷纷表示要退出价格战,旗下主销车型的价格也都有小幅上调,并且后续可能还会继续上调。
随后,本田、丰田、大众等合资品牌也被曝将跟进涨价,一股涨价的热潮在合资品牌当中传递。
但是,这波在国内持续了将近两年的价格战,合资车企真的有资格说不嘛?
降价也难阻销量下滑
事实上,国内汽车市场的这场价格战可以追溯到2023年初,起因是特斯拉率先在国内降价,Model 3与Model Y价格下调2万-4.8万元。
而在2月初,比亚迪推出了售价9.98万元的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并喊出“油电同价”的口号,以“降价增配”的方式直击合资品牌A级车市场。
随后,多家合资车企也开启了降价模式,其中最出圈的当属雪铁龙C6最高9万元的补贴降价,“20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成为了当时车圈最热门的段子。
今年年初,价格战再次升级,比亚迪推出的秦PLUS荣耀版价格更是来到了7.98万元,并喊出了“电比油低”的新口号,也让国产新能源车真正杀入了合资燃油车腹地。
面对自主品牌的疯狂内卷,合资车企自然也坐不住了,积极参加了价格战。BBA这边,多款明星车型价格打到了骨折,比如宝马i3上险后的落地价不到20万元;宝马5系燃油车的起售价降至约31万元,相当于七折优惠;奥迪Q5L车型起售价为33万元,降幅超过12万元;奔驰部分C级车型的价格优惠额度超过13万元。
此外,广汽丰田推出的第九代凯美瑞目前优惠后裸车价门槛低至13.98万元左右,而像凯美瑞类似的合资B级车放在两三年前起售价基本要接近20万元了,不要说优惠,不加价提车就不错了。
除了德系车和日系车,美系合资品牌的价格也崩了。比如,厂商指导价为28.97万元起的凯迪拉克CT5,目前优惠后的裸车价不到21万,要知道CT5定位准C级车,而且还是一个传统豪华品牌。
但即便这样,合资品牌的销量依然表现不佳。
2024上半年,宝马中国累计销量为37.59万辆,同比下滑4.2%;奔驰在国内累计销量35.26万辆,同比下滑了6.5%。德系合资品牌当中,仅有上汽大众在上半年实现了增长,但增幅也仅有1.75%。
此外,在日系合资品牌中,仅有东风本田实现增长,像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销量均出现了下滑。而美系合资品牌更惨,上汽通用上半年下滑幅度达到了49.98%。
反观国内车企增长势头猛烈。根据乘联会数据,比亚迪今年上半年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138.8万辆,同比增长了20.3%;而吉利、长安、奇瑞上半年销量分别为75.9万辆、65.1万辆和49.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5.6%、3.1%和71.2%。
自主品牌把握价格战主动权
事实上,造成合资品牌在国内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不是价格战,是由于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以及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崛起。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新能源车渗透率为41.8%,也就是说所有车企每卖出10辆车其中就有4辆是新能源车。
今年6月份,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更是达到了48.4%,较去年同期34.9%的渗透率提升13.5个百分点,且已经非常接近具有拐点意义的50%。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进入新能源时代,汽车行业的格局正在被重塑。国内自主品牌凭借较早的布局、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更加强烈的意愿,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先。尽管合资车企近几年已加速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但一直未能打开局面。
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一度占据了国内7成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新能源车时代,自主品牌的市占率不断提升,而合资车企市占率则进一步被压缩。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6月销量统计,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零售份额占比为58.5%,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年度有望突破60%。在合资品牌当中,德系品牌份额占比18.6%,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日系品牌占比14.3%,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占比6.3%,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而韩系、法系品牌则更是少的可怜。
显然,在国内汽车市场,合资品牌已经失去了品牌溢价能力,面对自主品牌发起的价格战,合资品牌只能被迫加入以价换量,不然只会加速被边缘化。
知名汽车博主孙少军近日爆料称,“宝马7月涨价后一线数据下滑20%~25%,这些客户流散到头部新能源品牌数据需要时间,包括了解和体验。”
可见,即便是像宝马这样的顶级合资品牌,也无法从价格战中全身而退。
如今,价格战还要不要打,怎么打,何时结束,主动权早就不在合资品牌手中了。(萧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