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消息,在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在大会主论坛作主旨演讲,分享中国电信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数字科技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柯瑞文指出,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等数字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出现,推动数字科技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由此带来对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并催生大量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国电信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和实践,柯瑞文现场分享了三点思考:
一是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底座。中国电信在业内率先提出并践行云网融合理念,云网融合已经成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云网融合提出更高要求,云网融合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演进升级,同时云网融合也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一方面,智算对网络提出了高性能、高弹性等新要求;另一方面,云网融合中“云是核心”。云网融合要在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承担算力调度的责任,天翼云向智能云升级的过程中要承载智能化的应用和模型。按照“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要求,智能化时代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不能只关注算力和大模型,必须高度关注绿色和安全,在建设规划初期就要考虑绿色和安全的内生。
二是关于数字化应用的发展。AI等产业发展是一个由技术和应用双轮驱动并不断融合的过程,应用既是技术发展的目的,也是牵引其发展的引擎。当前,数字化应用是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技术发展、设施建设和场景落地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探索。综合这些因素,中国电信认为,更大力度推进数字化应用,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当前是一个很好的时期。
三是关于开放合作。无论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数字化应用创新,都是产业融合和生态合作的成果。在网络建设方面,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共享的5G网络,就是双方合作的一个成功实践,不但解决了“一张物理网,两个逻辑网”的世界级5G建设难题,节省了大量投资和运营成本,同时孕育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在芯片、算力、数据、模型等关键领域遇到的问题,需要研发机构、企业、客户等产业链生态圈各方面共同推动解决。在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紧密合作,把数字技术更直接地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因此,推动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制流程要随之全面变革。
柯瑞文表示,面向未来,中国电信将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加快推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应用供给能力,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夯实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向智能化发展,筑牢数字底座,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夯实高速泛在、天地一体的网络基础;构建云智、训推一体、弹性敏捷的算力基础设施;筑牢绿色安全的基础设施底色;构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部署独特的网络安全能力,形成端到端、全程全网纵深防御的安全基础设施。聚焦智能算力调度、通用基础大模型、量子通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真正把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是加快创新应用融合,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大与各行业的联合创新力度,基于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全面重构面向2C/2H/2B/2G的数字化创新应用,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焕新5G产品应用,升级个人信息新服务;融通家庭应用场景,打造美好数字新生活;做强行业能力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赋能数字政府建设。联合各行业,共同打造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共同研发高质量行业大模型,提升行业数字化创新能力,汇聚全社会数据资源,有针对性地拓展数据应用场景,积极推进支付产业数据运营平台建设,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三是在加大开放合作,构筑共赢生态。秉持开放态度,在科技创新、业务生态、人才交流、资金融通等方面协同发力,开展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开放合作,共同做强做优做大战新产业,把握未来产业,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联合攻关核心技术,加强与头部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共享研发平台,深化产学研融合,积极推进成果联合转化。打造开放共赢的业务生态,基于数字平台整合开放内部核心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和渠道合作,共创产品应用,共享收益价值,形成共建共赢的生态体系。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各种资源,引入海内外优秀人才,建立广泛的科研协同,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共同领题攻关,共同培养锻炼人才。强化资本链合作纽带,加大与各种企业和专业投资机构在战略协同领域的资本合作,以资本助推科研、业务和人才合作。共谋全球开放合作,将WBBA打造成为国际合作和“一带一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积极引入海外资本,推动在海外设立科技研发机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