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还有比HBO推出的年度大片《西部世界》更火爆的美剧么?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关于这部戏的文章和讨论就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里,不仅有网友讨论剧情,更有专业人士将议题延伸至现实世界。近日,知乎上一则名为“《西部世界》里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在现实世界中可否找到案例?”的提问,再一次引发人们的头脑风暴,本人也大开脑洞进行了回答。
在突破屏幕虚拟限制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电影版《西部世界》与美剧版《西部世界》的拍摄机遇与人工智能的两次浪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次浪潮下,符号主义流派的认知偏差
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60年的风雨,共经历了三起三落。
1956年至197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的“符号主义”流派一枝独秀地崛起,风靡一时。而上映于1973的同名大电影也深受影响,影片中将机器人暴乱的祸根设定为“电脑病毒”,正映射出受时代局限性当时人们对机器人的偏见。
同时,尚不成熟的技术理念导致电影传达出这样一种片面而笼统的认知:在人们的意识里,人依旧是“人工智能”的主导,虽然认为人工智能存在某些方面存在隐患,但似乎还未能意识到机器可以与人从理性到感性完全趋同的可能性。
第三次浪潮中,行为主义的希望与焦虑
从2006年开始至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 学习的兴起,AI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
美剧《西部世界》正是聪明地选取了2016这个互联网圈对AI倾入众多热情的爆发性时间点,将另一新兴流派的“行为主义”控制论融进故事情节中。
不同于老电影里的“电脑病毒”,这一次是升级惹的祸——被赋予了“冥思”新功能的机器人演绎了“行为主义”的人工智能:智能主体逐渐主动地对被删除或覆盖的记忆进行提取,自主地适应客观环境,而不再依赖于设计者制定的规则或数学模型按部就班的过日子,反抗情绪渐增。
这种摆脱控制的表现方式正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在人工智能已在储存和记忆环节完胜人脑的技术背景下,对人工智能感知和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思考。除此之外,编剧加重了机器人方面的视角来探讨人性,也侧面显现出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在希望和焦虑的复杂情绪交织。
不难看出,无论是第一次浪潮的“符号主义”还是第三次浪潮中的“行为主义”的影视呈现,人与机器的矛盾始终是主旋律,也映射出人类窥见未来时所表现出的焦虑与不安。
伴随着各种利好,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说法也从未停止。记得比尔盖茨去年某次大会上说过,“人类需要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另外,霍金也时不时出来“站台”人工智能威胁论。还有今天在深圳高交会上的“小胖”机器人伤人事件,让不少人惊呼“原力觉醒”。
现实AI环境,实现利好+控制危险陷入两难?
无论是首次浪潮中的以人占绝对意识主流选择对机器的漠不关心,还是第三次浪潮中对人工智能的觉醒感到由衷的恐惧,两版《西部世界》代表着不同时代观点的缩影,但却反映出同一个事实:在机器为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在人与机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支点似乎成为难事。
这一问题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愈发突出:人们对机器算法的过分依赖带来的窄圈漩涡,让人工智能再次身陷囹圄。
而这不得不提到时下最热的人工智能流派“联结主义”,其主张的机器学习尤其是 学习技术,从算法到模型,都是通过模仿大脑,在替人们完成海量数据处理背景下,信息产出和处理实现正比化,效率飞跃式提升。
但在脱离人类干预、管理后,机器算法的局限性也随之暴露出来。举个例子,今年阿尔法狗下围棋下得很好,因为围棋是有规则的,对于艺术的鉴赏、文学的创作这类没有规则的东西,究竟哪一首歌、哪一首诗比较容易打动你,机器算法却无法做出判断,因为这种主观认知智能还没有实现。
这一问题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移动资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首先,信息助长了用户的惰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的扑面而来,用户如何在碎片化时间下获取内容成为一大难题,这恰恰让机器算法有机会在资讯领域开启了个性化推荐时代。但缺乏理性控制的代码组合已经在有意或无意间,助长了用户的惰性,扼杀了用户的主动学习。
打个比方,我们某天一时兴起点开了热门八卦,而在机器平台上就会根据历史浏览行为呈现出“喜爱娱乐资讯”的印象而为你持续推荐此类信息。这种局限于低俗化、片面化的内容让阅读价值悄然流失。
其次,千人千面的痛点问题并不能因算法得到解决。
人是思考动物,会去不断探索和学习环境、生活、价值观等多元化、实质性内容。而对于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来说,算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兴趣扩张,却无法单纯依靠机器量化面面俱到地解决人的痛点。
那么怎样才能既实现好处,又控制危险?
主动表达和价值干预下的人机结合
在知乎答案中,本人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人工智能运用的效果如何,关键不是看对人工智能的态度,而是看对人的态度。从这两年争议不断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来看,完全将判断兴趣的任务交给用户,操作方式十分常规,即用户在看资讯时,点击感兴趣与不感兴趣,阅读被变成了一场算数考试。 “
人工智能运用效果除了取决于人如何看待自己,还取决于人如何看待机器。所谓阅读弱点并不来自于机器本身的算法逻辑不合理和没有想象空间,而是来自于尺度上的误判。要想把握这种尺度,那么要回到浪潮根本的内驱力上——人。
这又回到了前面所讲的主题——人对机器的认知态度。
在开头知乎提问中,“人工智能只是辅助的工具”是大部分网友普遍认同的观点,如何恰当的控制和运用,则是大家关心的主题。在各家答案中,一点资讯作为案例常被当作案例反复出现。这家聚合型资讯平台正是在坚持价值阅读的理念下,强调人机结合的层次化统一的一个典型代表。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本质始终是为人服务,从这次一点资讯的人与机器的平衡之道之中,或许我们能得到不一样的思考。
首先,使用机器算法的同时,更注重与用户的互动。
作为一家以技术驱动的全网化内容平台,一点资讯独创兴趣引擎,在底层架构上打通了“搜索”和推荐”引擎,正是抛弃了单纯依靠历史点击做算法,而选择相信用户自身提供的兴趣表达力量,赋予用户主动表达的出口,从而通过这种用户真实表达和历史行为记录相结合数据描绘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有效为用户提供兼具共性和个性的移动价值阅读。
其次,人机配合下的审核把关,保障内容合规性和真实性。
作为一个全网化内容平台,一点资讯从优质媒体、自媒体邀约到对于视频、文章内容的把关,均采用机器先行审核,编辑团队根据动态评级模型进行二次筛选的严格内容把控机制,这就将技术融入人文情怀,为算法赋予了媒体责任,保障了内容的价值 。
此外,发挥机器分发优势的同时,更相信“人”的眼光。
一点资讯平台上的编辑团队并非如门户时代意义的单纯进行文章的挑选、手动调整并输出内容,而是在深刻理解算法后辅助机器学习从而弥补算法的短板。而这里所指的“人”,不仅涵盖了编辑的要素,还有领域专家,甚至用户本身对机器的训练。这种增进人与机器了解后的强强联合,让机器能够更加精准地将具备价值性的内容有效分发给对这部分内容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有效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找出真正有趣有料有用有品的内容,实现价值落地。
此次美剧《西部世界》热播,虽较上次电影版上映有了较深探索,但从技术层面讲,目前AI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的科技探索之路上,不仅要追求前沿技术,也该像一点资讯一样关注技术背后给人类带来的价值。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纯血鸿蒙发布日华为重磅宣布,8款机型启动鸿蒙NEXT公测尝鲜升级
- 山东将构建省域低空天网,拟招标采购2.2万台低空飞行器
- 赛力斯拟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规模不超过150亿元
- 广东发力光芯片产业:大力推动刻蚀机等关键装备国产化替代
- 国产手机集体站台高通骁龙8 Elite发布会,将很快推出搭载新芯片的手机
- 一部手机平均寿命约2.2年,中国每年产生4亿部废旧手机,回收率仅5%
- 苹果被欧盟重罚170亿美元,特朗普称收到库克求助电话
- 苹果被欧盟重罚170亿美元,特朗普称收到库克求助电话
- 赛迪研究院:预计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 比亚迪海豹06GT正式上市,基于比亚迪e平台3.0 Evo打造,售价13.68万元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