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跟几个在线教育相关的朋友聊天,提到市场营销和获取用户时,基本把渠道都指向了微博,尤其是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这类课程,微博的获客成本低,用户质量高,几乎是个共识。
多数人看来,微博是个偏向娱乐化、头部效应明显的社交媒体,而事实上,微博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3.13亿,日活跃用户也达到1.39亿,可以说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开发式社交媒体导流模型,这对于垂直领域营销传播与流量获取,有着重大意义。
比如以四六级培训模式的在线教育公司,用户群以大学生为主,通过粉丝通等渠道投放,在微博的粉丝获取成本只有小几块钱,如果运营得当,可以达到接近10%的转化率——即粉丝成为付费学员的比例,这样算下来每个付费用户获取成本也只有小几十块钱,而其对应的客单价基本都在200元以上,从这个模型来看,微博算得上效率很不错的营销平台。
对于其他投放渠道,要么价格贵,一个下载就是十几甚至几十元的成本;要么不精准,难以获得有效的目标用户,用户来的多流失的也快,所以对于客单价不高,但用户体量大,边际效应明显英语直播课等模式,非常试用于社交媒体的营销推广。
前几天中国校园市场联盟发布了一份《中国校园市场发展报告》,正好可以定量的看看校园互联网用户市场规模和行为属性,除了上面提到的在线教育公司获客,也还有着很多非常大商业空间可供挖掘。
从用户量级上看,目前高校在校学生3452万,是互联网「原住民」,什么意思呢?就意味着3000多万的学生全部都是互联网用户,按照CNNIC给出的全国7.31亿网民数据,高校学生用户已经占到了5%。
这个群体的特色也很鲜明,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前两年的校园生活基本是「群居」属性的,一个人非常容易受到室友、同学等周边人的影响,进而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生活消费习惯,这个数据,其实正是商业公司最希望获得的用户画像。
从消费层面来看,中国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6850亿元,形成了基础生活消费为主,数码产品其次,教育培训与文化娱乐并存的局面,具体来看,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数码产品年度消费总规模分别达到537亿元、363亿元;培训教育年度市场总规模398亿元;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年度总规模322亿元,大学生健身市场年度总规模259.3亿元。
手机数码等消费基本都是标品,这部分蛋糕大多被电商和信贷公司分食走了,教育培训接近400亿的市场,文娱消费的300多亿市场,以及健身的250多亿的市场其实都留给了中小公司很多掘金空间。
从信息获取渠道上看,微博以61.2%的使用率位居第一,其次为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秒拍,B站、快手、斗鱼等,在使用时间上,20点-23点是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最活跃的时间,超过40%的大学生在这一段时间使用媒体获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细分指的是「媒介使用习惯方面」而非「APP渗透率情况」,所以微博压过微信也就更容易解释了,从使用量级和市场上必然是后者更强一些,从这个排名来看,其实我比较意外的是除了今日头条外几乎没有其他新闻资讯类产品上榜,这也深刻说明了当下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80后已经有了不小差异。
另一方面,微博排在信息获取渠道第一也间接的印证了文章前面的用户获取成本的问题,覆盖全意味着用户漏斗大,也更容易依靠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与粘性发散到周围用户,比如抽奖转发平台等玩家,可以都视为有效变现营销工具。
继续看看教育培训,这其中职业资格培训占比最大,接近20%,工作技能、语言学习也都有超过10%的比例,一个让我很意外的选项是是「新媒体网红培训」居然跟考研培训不相上下,一个8.18%,一个8.25%……这是否可以判断,在某种心理预设下网红新媒体等职业出路已经与考研深造意愿划等号了呢?
在培训渠道细分上,可以看到目前线下渠道已然略领先于线上培训,但差距已经非常小,相信2017年的报告一定是线上超越线下的,在这里面,线上直播录播和1对1辅导占据主要比重,而线下的大、小班授课和1对1辅导是主流形式,根据我的观察,其实这两年线上大课班等课程也相当火爆,价格基本都低于线下的一半甚至更多,再加上附送的教辅材料等,未来很大程度上讲取代线下大课,成为培训的主流形式。
报告的其他内容就不详细展开了,可以去自行搜索下《中国校园市场发展报告》,后续还会出更详细的报告,做校园市场业务的公司都可以关注下。
总结来看,通过新兴社交媒体找到用户,通过强运营手段促使成交消费,在教育等以大学生为到目标用户的细分市场是可以跑通且高效的,至于其他垂直领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