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2017年第一季度GDP初步核算结果,该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幅度为1.3%。
在细分统计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19.1%的同比增幅最高,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重要产业。在既追求GDP数量,更重视GDP质量的今天,大力投资ICT基础架构,借数字化转型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逐渐成为政府和行业以及企业决策者们的共识。
已企稳的中国GDP,需要更多正能量对冲风险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高,老百姓直观的感受就是百业兴旺、收入高生活好,而当GDP增速放缓或者倒退,大家会普遍感受到生意难做、就业困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7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升得益于三大要素:首先,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力提升,从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指数可以看出,企业信心总体在增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较快;其次,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达到了7.0%,收入增长给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提供了保证和前提;最后,出口贡献由负转正,第一季度贸易顺差超过了4500亿元。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来看,消费在2017年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7.2%,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6%,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过去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齐头并进的格局进一步改变,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主引擎。
2017年3月,随着局部城市房价出现较快上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措施陆续出台,业界普遍预测这些调控措施会在4月后产生效果,房地产投资和成交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对钢铁、建材、基建、装修服务等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国家决策层与民众的环保意识提升,高能耗、重污染行业面临着压产能、转结构的阵痛考验,所以中国经济更需要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来抵消上述的负面因素和影响。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2017年GDP增速冠军,但信息技术产业除了自身创造的6929亿元直接产值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其它行业进行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从而带动整个其它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间接和衍生价值其实更为巨大和深远,对于实现GDP有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转型的成败,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确定市场经济之后,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全球化契机加之庞大的人口红利,合力推动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进程。但很多中国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下游,核心技术和专利积累薄弱,最终只能依靠规模效应和低价竞争来取胜,所以造就了很多庞大但不强壮的制造企业,只能寄望于外部市场需求旺盛,通过不断压缩原料和人工成本来续命。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存在政绩竞争,使得钢铁、水泥、冶炼、汽车制造等行业重复建设、产能冗余的情况突出,产能过剩、附加值偏低、能耗和污染严重,成为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难题,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优化产能、提升价值。但当企业真正去践行供给侧改革时会发现困难重重,消费者的需求多样而且多变,如果像过去一样凭感觉、凭经验去做研发、生产与销售,似乎消费者并不容易埋单。
所以,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手段,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过去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得买什么,但未来有可能则会变为消费者需求什么企业生产什么,这对于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流程,将带来颠覆式的改变。
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中,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提升生产力的途径,要么从单个要素提升入手,要么从这些要素不断优化组合中获得。以往我们在做商业竞争力评估时,往往更在乎原料、能源、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而信息和知识,对提升商品附加值的作用越来越大。比特未来会成为商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产品都会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原材料、能源和资金得以高效流动,最终各国比拼的其实就是教育和科研水平,这时信息的传递、分享和利用就变得越发重要。
全球大数据专业、可穿戴设备之父、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阿莱克斯·彭特兰,在《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洞悉了在物质和能量之外,信息和思想的流动,给社会结构、认知结构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数字化实现之前,尽管人们已经利用通讯和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流通环节,但物理世界的原子和数字世界的比特,是有清晰的边界,一些研究者甚至会把数字经济直接归为虚拟经济的范畴,与实体经济做区分。
智慧社会由于全联接的实现,也许不会再去区分什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因为它们已经实现了必不可分的融合。而商品从诞生之初,并不是以企业家的经验和判断来做研发和生产的依据,用户的需求和愿望,直接就是影响生产流程。比如说现在很多电子产品会出现一些颜色卖断货,而另一些颜色还有大量积压,如果在智能社会中,在更加智能、敏捷的生产调度和调配之下,这种无谓的资源浪费和货物积压会大大减少,全联接、智能化会带来比市场之手更高效、更精准的资源调配。
数字化会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无缝联接, 据华为GIV(全球产业愿景)预测,2025年全球的联接数量将达1000亿,覆盖全球77%的人口,驱动人类社会变革加速,构成智能社会的基础。
在劳动力成本高企、污染防治压力加大的今天,对那些像李达康书记一样坚决守护地方经济GDP的主政者来说,加大ICT基础机构投资,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助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选项,也是政治正确、经济受益的选择。
GCI指数,将成为未来国家竞争力重要指数
借数字化红利来提升国家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共识,那么各国的数字化转型力度和成效如何,客观的调研数字更能说明问题。4月17日,华为发布了全球联接指数(GCI)2017报告。据GCI 2017 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数字经济进程正在加速,整体GCI平均得分相比2015年提升了4分,这表明,各国都重视并致力发展ICT,但发展并未齐头并进,不均衡还在持续扩大,且呈现“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GCI指数选取的样本,涵盖了的50个国家占全球GDP的90%,涵盖用户数占世界人口的78%。报告主要对融合供给、需求、体验、潜力四大经济要素,以及宽带、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这五大构架ICT的关键技术,用40个量化指标来评估各国的数字化程度。
大数据可以体现表象背后的规律,而各国GCI指数与各国GDP呈现出高度相关性,美国、新加坡、瑞士、瑞典、英国等16个发达国家处于GCI指数领跑地位;西班牙、阿联酋、菲律宾、埃及等21个国家处于GCI指数中间发展阶段,其中中国的GCI得分为47分,位列第23位;菲律宾、埃及、印度尼西亚、越南、委内瑞拉等13个国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将直接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ICT基础架构薄弱的国家,在未来的竞争中将更加的被动甚至落后。
在科幻电影《超体》中,随着女主角露西大脑开发百分比的提升,露西的超能力几乎是指数级增长。数字化转型,也有同样的特征,尤其是领跑者将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潜能激发后,领先者GCI平均得分在过去的3年里上升了4.7分,而加速者近3年的GCI平均得分整体提高了4.5分,而起步者近3年GCI平均得分增长只有2.4分。
据GCI报告测算,平均而言,GCI得分提升1分,国家竞争力提高2.1%,国家创新力提高2.2%,国家生产力提高2.3%;在2016年,每新增1美元的ICT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拉动3美元的GDP增长,如果该投资增长得以持续,而到2025年,每新增1美元的投资,有望将拉动5美元的GDP增长。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先发优势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影响,而落后者必须用超常规力度来追加在ICT基础架构上的投资,否则未来追赶会越来越难。
回顾历史,每一次经济腾飞,几乎都会伴随着一次加速联接的发生,就比如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是欧美经济腾飞的见证,新干线列车是日本经济奇迹的旁证,互联网普及则带来了数字经济和知识大爆炸。各国在过去建高速路、建高铁、建高速互联网时,会被指责是否过于超前,但事实证明,政府最明智的决策就是通过基础架构投资来强化联接。
我们都期盼更多地方官员能像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一样,能够在守护GDP的同时,对环保高度关注。现在对于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而言,要交出一份既保证增速也保证质量的绿色GDP答卷,难度着实不小。某些地方政府用行政动员的方式,直接投入巨资去做液晶面板、半导体芯片这类前沿性投资,但液晶面板和芯片制造等行业具有的高技术、高波动、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必须用高度市场化的公司结构才能尽量化解风险,而国有控股的方式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极易把沉重的亏损包袱留给下届政府。而加大ICT基础架构投资相对来说是一项风险小、收益持久的选择,做好人、财、物、信息的加速联接,其余就交给市场就好。
时代奔涌向前,选择决定命运,抬头看路与低头赶路同等重要。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网时代,ICT基础架构投资力度的差异,有很大概率将被放大,成为决定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将成为决定未来不同走向和命运的分水岭。
现在加大ICT基础架构的投资,会像过去投资修高速路、修高铁一样,也许会在短期出现资源未能充分被利用的问题,但长远看,这样的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ICT基础架构投资,会让生产要素的流通、配置更有效率,它能带来没有后遗症、可持续发展的GDP增长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