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T客汇 张珅健
在如今云计算和DevOps已经成为实际标准的趋势下,为了加速向云端迁移的步伐,许多公司对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运行和保护现代应用的下一代分析工具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诸如安全性、工具孤立和定制化程度等难题。一份由UBM和Sumo Logic联合发布的调查着重强调管理者需要对整个IT应用堆栈有所了解。
现今企业IT的运作模式和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比已相去甚远。现在的APP时代正在重新定义企业IT团队的建立、运行、管理和保全工作。相比将数据中心放在传统服务器上,现在的公司更加愿意使用公有云计算服务和/或他们自己的私有云。他们正在完成由基于三层架构的单一遗留应用程序向能在各种平台运行的松散耦合的微服务器的现代应用程序的转型。
为了保持竞争力,持续的业务创新必不可少。消费者希望个性化的应用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企业IT团队再也不能一年或者更长时间更新一次应用,并且还必须在维护时保持服务继续通畅。消费者和雇员都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接入实时数据。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IT组织也被完全改变了。相比于过去开发和运营团队相互独立,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DevOps方法,使这两个部门的责任共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工作联系。这能够帮助他们更快的解决问题,同时也加快了开发进程。许多现代公司开始使用敏捷开发、连续部署或其他相似的方法将更新周期提升到天或者周。
但是新的应用生态系统在监管和维护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些情况下,IT团队还是在使用之前在传统环境下用的孤立工具。大多数人很难在如今快速、全天候的多环境中了解整个应用堆栈。
云端机器数据分析供应商Sumo Logic在近期委托UBM对这些趋势进行 研究。2016年12月,UBM对拥有500名或以上员工公司的235位IT运营、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的专业人员进行了调查,以此评估IT运营和现代应用工具的现状。
该报告对云计算、DevOps、管理工具、安全性和定制化如何改变企业IT,以及他们的未来趋势进行了解读。
云 已成常态
云在过去还可能只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但是在现在现代化IT环境中,云已经成了公司的标配。只有20%的受访公司没有使用任何公有云服务。三分之二(67%)的公司使用软件即服务(SaaS),超过4成公司正在使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和/或平台即服务(PaaS)。
在云的初期,Amazon云服务(AWS)在云计算供应商中的地位遥遥领先。但是调查显示,随着云产业的成熟,公司对除AWS外的公司接受程度更高,越来越多的开始选择多种云厂商。实际上,虽然在其他报告中AWS的云市场占有率仍然最高,但是在这份由来自规模超过500人的公司的专业人员参与的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厂商其实是微软Azure。
当被问到正在使用哪家IaaS或PaaS厂商时(能够多选),66%的受访者选择了Azure。有趣的是,超过一半的Azure用户来自规模超过10000人的公司,这也表明微软云在大型公司中更加受欢迎。AWS紧随其后,获得了55%的受访者支持,后面的是Salesforce App Cloud(28%),IBM Cloud(23%)和Google Cloud(20%)。
云计算能够为公司提供包括更高的敏捷和灵活性、更低的成本、移动化支持、协作能力提升和软件即时更新在内的诸多好处。使用云的公司经常说云能够帮助他们的产品更快的面市。所有这些都会刺激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快速的增长,进而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然而,云也为传统IT环境增添了复杂性。许多公司都在使用基于多种云的应用,以及多种IaaS和PaaS厂商。在大多数情形下,IT部门对员工使用的云服务了解越少,他们在监管、管理和保全应用和其中数据时的难度就越高。
企业拥抱DevOps 一次一个团队
像云一样,DevOps的应用在大型公司也已成为常态。DevOps从敏捷软件开发演变而来,致力于将敏捷原理应用于IT基础架构中。他鼓励开发和运营人员间更加紧密的协作,而DevOps商店往往依赖于自动化来加速新的应用程序和更新的交付。虽然这个概念仅仅诞生不超过十年,但是已经快速获得了那些需要提高敏捷性和响应能力公司的认可。
事实上只有12%的受访公司表示自己没有采用DevOps的计划。但是,大多数公司表示自己对这个概念仍然处于测试阶段,或者仅在一小部分团队中试用。1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整个IT部门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却有57%的人表示DevOps的部署处于内测阶段。这也表明公司可能需要体会到更多的好处才会更广泛的应用。
因为连续交付是DevOps的特点之一,所以它能帮助公司加快自己应用开发和部署的速度也就不足为奇。事实上,4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公司部署应用的频率比过去更加频繁。只有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部署频率比去年更少。更快的更新和更频繁的部署会帮助公司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
然而,尽管他们的开发和部署速度确实增加了,但是如果想要保持竞争力的话,公司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现在大多数团队开发新应用或更新的周期还是以月计算。只有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发布一款新应用,一个月内的也只有16%。对多数(51%)人而言,应用开发周期能达到数月,12%的表示大约需要一年,甚至还有6%的人表示需要的时间更长。
相似的是,大多数应用应用的更新周期都是以月或者年为单位。只有3%的受访者能每天都发布新的版本。超过一半(55%)的受访者表示更新周期在一个月或者更短,还有3%的人仍然坚持每年更新一次。
这些数字表明多数公司的创新速度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预期。然而,放缓部署连续发布和其他DevOps方法的脚步可能也是一个优势。DevOps对建立时间很久的IT团队来说是个巨大的改变,如果管理不经过审慎考虑就部署的话,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难。合理的DevOps部署会帮助公司克服文化的差异,然后逐渐增加向现代软件交付周期前进的脚步。
当今应用时代充满挑战
不出所料,很多公司仍然对云的安全性心存顾虑。从云应用的最早期开始,公司对把应用和数据放在脱离直接掌控范围的基础设施上就非常担心,而且很多云厂商之间也没有完全解决这种顾虑。
当被问到对公有云安全的看法时,只有6%的受访者认为“很好“。多数(55%)的受访者表示公有云服务的安全性比他们想象的要好,但是仍然有提高的空间。另外,当被问到有关云计算最大的挑战时,安全成为得票最高的答案,被2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的包括向云端迁移应用和数据(15%),获得对云和传统IT基础设施的统一观点(8%)以及管理云端应用和运营(7%)。
两个受访者选出的最大挑战:获得统一观点和管理云端应用引出了另一个现代IT部门面临的大问题:管理工具。
基础设施的改变意味着IT运维团队必须对比以往多得多的应用和平台进行监管、故障排除和保全。堆栈、工具和数据多样化成为了新的常态,很多团队对应用、数据和工具激增的速度表示有心无力。
通过这些调查,大多数公司正在使用4到10种工具来管理日益增长的自定义引用组合。而且,超过十分之一的受访者实际上使用了20种以上。这也表明许多公司仍然在使用孤立的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任务的工具,而不是选择允许他们监控和维护整个堆栈的统一管理方案。
然而,公司却并不希望现状变化那么快。多数(5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他们使用工具的数量在未来两年内保持不变或者更多。这些团队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现代化工具能够帮助他们获得IT运营效率和应用可用性的提升。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公司的IT管理部门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工具来分析他们的运营数据。在调查者中,67%的人使用日志管理工具,85%的人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增加或者保持日志管理工具的使用。另外,79%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开始或计划将分析工具或者机器学习应用到他们的日志数据中。
通过整合这些工具,IT运营团队可能能够打破孤岛,更好的排除故障并监控应用。Sumo Logic产品营销副总裁Kalyan Ramanathan表示,“调查数据显示管理工具并没有跟上企业IT变化的步伐。采用安全的原声云统一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简化其优化和故障排除工作,同时提供客户需求的可用性和表现水平。
公司需要对应用全面了解
IT部门发生的大多数改变对公司都是有利的。向云和DevOps这样的趋势能够帮助企业变得更灵活,更快的响应市场。但是大多数公司在跟上现代应用生态系统的创新速度和支持能力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随着对云和DevOps的采用,公司发现在即正处在难以监管的复杂异构环境中。IT团队再也不用担心在自己硬件上运行的传统应用客户端。现在除了传统架构,他们还需要对公有、私有和混合云环境进行管理。
新的现状也推动着传统工具寻求新的突破。大多数公司在监管系统和云服务上投入了太多的工具。统一工具的缺失也使得IT运营效率降低,并且妨碍了他们确保持续可用性和排障表现的能力提升。
企业IT部门需要对整个IT应用堆栈进行了解。专门设计为此服务的现代化综合应用监管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克服这些困难。这种集中式工具还可以帮助提高安全性和合规性,同时使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
数据来源:Sumo Logic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