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预计今年底取消销售包含长途漫游的套餐,未来会拓展资费全国一体化等计划”,这对于联通电信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在3G时代,联通电信拥有制式优势,它们的3G制式CDMA、WCDMA的无线速度分别达到3.1Mbps、21Mbps(到2013年全国商用21Mbps,最高速度可以达到42Mbps但未覆盖全国),中国移动的TD-SCDMA最高速度只有2.8Mbps,更重要的是TD-SCDMA直到2013年成熟度都比不上另外两种。
拥有制式优势的联通和电信曾试图推行全国一费制,取消漫游费,打击当时以语音收入为主的中国移动。据2013年中国移动的业绩,数据业务收入为2069亿,占总营收5908亿的比例仅为35%,可见它直到3G时代的结束语音收入依然是主要的来源。
不过很可惜的是,联通电信并没有利用好它们手里的牌,一费制并没能很好的推行下去,甚至一费制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在中国联通体现的尤其明显。由于一费制的推行,各地消费水平低的地方只好推出了更高的补贴额度以与中国移动竞争,这导致了落后地区的一费制套餐被贩卖到发达地区,扰乱了市场,加上联通的3G套餐起点太高,头两年3G套餐最低66元起、之后降低到46元,导致它用户增长非常缓慢。
中国联通看到了中国移动依靠语音获取收入的弱点,也看到了自己3G制式的容量和速度优势,不过它直到3G时代结束都未能有效降低流量价格,以广州为例,笔者使用的66元套餐仅含有大约200M流量,到2013年的时候广州联通也曾推出低端套餐如15元300M的套餐推动联通在2013年3月达到其月增用户数的顶峰即是459万,但是推出两三个月就被叫停估计是冲击到其3G套餐用户,于是到年底月净增用户数就降低到240万仅为高峰的一半!
电信的一费制,从一开始就将套餐门槛降的很低,很好的促进了3G的发展,但是其采用的是800MHz频段,这有助于它在短短18个月就建设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网络,但是也因为基站数量太少,基本上保持在30万座基站左右,相比之下当时联通的无线速度达到21Mbps但是基站也有超过45万座,导致容量太低,而无线网速也仅有3Mbps,限制了用户的增长。
从2009年到2013年底,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净增用户分别为1.48亿、1.58亿,而中国移动净增用户达到3亿!2014年上半年,联通、电信的3G用户人均流量仅为216M、168M,无论从哪方面看它们的成绩都难说对得起它们拥有的制式优势!
2014年三家运营商开始商用TD-LTE,不过联通电信并不愿意大规模建设TD-LTE。联通认为自己正在发展HSPA+到42Mbps,可以抗衡TD-LTE的100Mbps,而电信则认为自己由于资金和网络基础的弱势与中国移动在TD-LTE上竞争恐怕难有胜算,因此两家企业都希望获得LTE-FDD制式以利用技术优势与中国移动竞争。
中国移动则全力投入,一年时间内将TD-LTE基站数量扩大到70万,到2015年再增加到近百万基站,将TD-LTE建设成为一张堪比原有的GSM网络覆盖质量的优质网络,4G用户数也在两年多时间发展到4亿多,占有中国4G用户数的比例超过七成,其4G用户人均流量近1G,是联通电信在2014年上半年3G用户人均流量的5倍。
中国移动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业绩显示,数据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3.3%,而语音业务收入占比为37%,数据业务收入规模首次超过语音业务,4G用户DOU是整个移动用户的2.2倍,反应出4G对流量的带动作用,这为它取消全国漫游费提供了基础。
中国联通和电信已经获得了LTE-FDD制式的许可,近期更获得利用低频的900MHz、800MHz频段建设LTE-FDD网络许可,正全力建设覆盖全国的网络。中国电信已宣布4G套餐均取消全国长途和漫游费,用户在中国大陆地区任何地方打电话,都按本地市话标准收费,被叫全部免费。
中国移动主动取消漫游费,摆脱对语音的依赖,加强创新基于流量来获取业绩的增长,将可以避免这两家对手利用制式优势和流量优势争夺中国移动的用户,压制它们的发展,避免自己的用户流失。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