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VR领域呈现出了两大趋势,一个是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纷纷试水VR电影,另一个是在良莠不齐的VR硬件领域,观影成为一些产品深挖的垂直细分市场。在VR游戏存在复杂行业门槛的情况下,视频已然成为填补VR内容空缺的重要方式。
事实上,不管是几年前伴随智能硬件入场的微型投影仪,还是与VR元年不期而遇的智能视频眼镜,无不瞄向了观影市场。也就意味着,凭借虚拟现实概念一夜而红的VR眼镜,除了同类产品之间的激烈竞争,还面临着“微投”、“移动影院”等外部竞争对手。
三大设备抢滩背后,观影市场的崛起
互联网时代似乎并不缺少观影工具,PC、手机、智能电视等早已普及,各大视频网站经历了近十年的争夺,并积累了海量的内容。可为何依旧有如此多的玩家抢滩观影市场,或许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一方面,从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约144亿元,同比增长48.5%,如按此增速估算,我国2016全年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元。这也是我国电影票房在2015年达到441亿元,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之后,可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绩。在供给端,国产片票房过亿的电影数量从2009年的9部增至2015年的46部,增幅达到411%;而在需求端,2015年我国年度观影人次达12.6亿人次,同比增长51.4%。国产电影的发力以及消费规模的逐年攀高,中国观影市场有可能超越美国首先进入千亿市场规模的行列。
另一方面,有调查数据称国内的观影人群中85后占比达到70%,就学历而言,80%的观影群体拥有大学背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群几乎每天都浸淫在电子设备中,并不缺少观影的基本条件,可为何成为影院的主力军?情怀式的解释是对电影工作者的敬畏,现实中的原因却是为了追求观影的现场感。且从另一组数据来看,我国2015年全年新建影院1200家,同比增长24.8%,新增银幕8027块,同比增长34.0%。即便是这样的速度依旧低于观影人次的增长速度,何况对很多白领来说,很难抽出时间去看一场完整的电影。
意识到这一点的并非只有硬件厂商,各大视频网站推出的付费观看的模式如火如荼,并刺激了网络大电影的诞生。更令人兴奋的是,一些视频网站开始探索“同步院线”的模式,将电影从制片方直接供给观众,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观影的成本。当然,这也是硬件厂商进军观影市场的又一出发点。
千亿市场的诱惑下,谁能拿下观影这个风口?
VR、微投无不开始打着观影的旗号,诸如GOOVIS智能视频眼镜等移动影院类产品也开始大举进入观影市场。面对千亿规模的观影市场,三者在营销上无不宣称自己是“卡位级”的产品,但实际来看,无论是哪一种产品,既要在用户体验上有着手机类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又要在比拟影院观影感受的情况下发挥便携性的优势。对于此类产品的衡量,或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出发。
首先是用户体验。新事物的出现与繁荣往往伴随着对传统产品的颠覆,在观影设备如此丰富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微型投影经过2014年的爆发,如今市场上的品牌已经十分丰富,不乏戴尔、海尔等巨头级的玩家,也出现了极米、PaPa口袋影院等明星产品。微投的定位一直在变动,最初传递出来的声音多是取代电视占领客厅,如今主要定位在“手机伴侣”和辅助性的观影设备。从便携性上来讲具有轻巧的特点,在产品续航和视觉效果方面难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这大概也是微投未能成为主流的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VR更像是现象级的产品,特别是Oculus、HTCvive、PS VR等产品的号召下,几乎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VR热潮,衍生出了VR一体机、VR眼镜、PC类产品等等。VR设备的沉浸感为体验者带来了“平行世界”的感觉,足以称得上是一种颠覆,也是刺激VR内容创业的关键原因。可就目前来说,90%以上的VR设备会导致眩晕,百元以下的VR眼镜充斥着市场,虽然对早期教育市场不可或缺,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和“教科书”里的描述有着不小的偏差。一边是Oculus、HTC vive等高端产品在价格上的居高不下;一边是用户体验良莠不齐的VR眼镜。VR在观影市场大有可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移动影院类产品并不是个新事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基本的形态,如今用来争夺观影市场,多半是VR厂商的理性选择。就前文提到的GOOVIS来说,其母公司就是从事VR和AR核心部件--近眼显示研究的纳德光学。从目前的技术来看,3D视频眼镜技术比VR眼镜更加成熟,也更符合观影的需求。以GOOVIS - G1为例,采用两片1920*1080的显示屏幕,可以提供3D IMAX影院级观影体验,又避免了VR眼镜难以解决的眩晕感等问题。3D技术是单向的,在终端设备上就能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而VR虚拟现实场景是可交互的。由于真实世界是3D的,真正的VR所追求的沉浸感也是需要有优秀的3D显示为前提。
其次是内容的丰富度。互联网时代,体验才是第一生产力,而决定用户体验的除了硬件上的使用感受,还有内容的丰富度。
简单来讲,微投和移动影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内容短板,或者在内容版权上投入足够的资金,或者寻求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毕竟当下2D、3D的视频内容已经足够丰富,所谓的短板并非是技术上所不能解决的。正如前文所说,“同步院线”已经成为视频网站乐于尝试的方向,如果微投和智能视频眼镜能够满足影院感的需求,未来将出现更多内容合作的形式。
在内容上被束缚手脚的恰是VR设备。即使抛却用户体验层面的不足,VR内容的制作成本远高于传统的2D和3D内容,尽管投资者对VR内容创业者表示看好,各大内容生产上也开始试水VR,从0到1注定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和不断的试错。有VR内容创业者之处,当前国内的VR视频多半是粗制滥造,想要解决内容上的劣势,绝非一日可期的。
再次是使用场景的局限性。所有的产品都面临着变现,而变现的方式往往有两种,要么深耕B端市场,要么挖掘C端市场的潜力。
就微投、VR、移动影院这三类产品来说,微投已经定义为“手机伴侣”,多是作为手机屏幕的外延,由于显示分辨率多是720P或以下,而且投影亮度不足,导致其使用场景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C端用户还可以用来作为辅助性的娱乐工具,在专业投影设备的挤压下,无疑很难进入B端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VR和移动影院在使用场景上更具有想象力,却也又各有各的难题。
乐观来讲,VR和移动影院解放了电影院对场地、排片等观影的限制,理论上可以满足用户在各种条件下的观影需求。而在B端市场,医疗、房地产、航空等领域已经开始了一些合作。局限在于,很多VR眼镜重量在400g以上,分辨率低、图像畸变大、色差大、晶格感强、体积大、重、佩戴舒适度差等缺点饱为诟病,即便匮乏的内容尚不足以吸引用户的长时间使用。对于和VR眼镜拥有类似外观的移动影院来讲,类如GOOVIS - G1已经把质量控制在了200g以下,视觉效果和佩戴的舒适感远胜于廉价的VR眼镜。不过,VR眼镜和智能视频眼镜在外观、基础功能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或将面临着更大的市场推广成本。
结语
在这个”概念为虚,产品为实”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迷失在“画饼”中。GOOVIS(据悉,18日上午十点在京东开启众筹)的做法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启示,跳出VR的圈子,用更成熟的产品来围攻观影市场,既是对用户的负责,也能帮助自己避开不必要的竞争。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