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们听到了不少关于App已经死亡消息,产生这种说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前100名应用程序的增速在放缓,智能机器人的崛起将会取代App。然而在苹果WWDC上,这家公司证明App的时代不仅远未结束,而且正在不断变化。今天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一下App的真实状态,以及随着时间它们将会如何改变?
500个怀疑的理由
让我们先从市场开始,苹果在WWDC上表示,过去的岁月里他们给开发者的分成总计达到了500亿美元。反过来,这意味着App Store历史总收入已经达到了700亿美元。这一数字无疑令人印象深刻,要知道全球范围内只有66个国家的年度GDP超过了这个数字。下面这张图将能够很好的反映出App Store历年来的收入变化情况。
正如你所看到的,根据Jackdaw Research提供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应用商店收入增长更快而不是更慢。今年1月,苹果公司宣布,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消费了大约200亿美元。而自那时起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苹果支付给开发者的费用就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仅仅是总支出的70%)
显然,尽管应用程序经常面临着死亡的质疑,但应用程序经济却某种程度上发展的越来越好。不管怎样,绝大多数用户已经下载了最流行的应用程序。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新增的用户将会很少去下载前100名的应用,而现有的用户也将更多转向去下载一些长尾的应用程。很明显,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应用商店的成熟期,虽然对应用商店来说,总的用户数量已经很难增长,但目前并没有证据可以表面这种趋势将减缓应用商店的收入增长,甚至总下载量的增长。
机器人的威胁被夸大了
机器人是移动用户界面中一个引人入胜的新元素,并且具备个性化定义的潜力。然而,作为应用的威胁之一,它们从根本上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具体来看,首先机器人并不适合绝大多数应用程序,或者没办法给产生收入的绝大部分应用程序使用。要知道全球应用商店75%都来自于游戏,而它们很明显没办法使用机器人。这意味着应用商店营收的75%不可能来自机器人。
但实际上远不止于此,像Word这样的生产力工具、Evernote这样的笔记类应用、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应用程序、Netflix这样的视频应用程序以及Instagram或VSCO这样的照片编辑应用程序,他们同样也不会受到来自机器人的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将会染指更多新的类别,但绝大多数机器人主要是在两个市场:B2C交互和即时聊天。
专注于B2C交互,这主要是支持机器人发展的有三个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微软寻求主导企业软件,而谷歌和Facebook主导企业消费者的在线广告。智能机器人能够有所发展,而这仅仅是因为提供B2C交互功能的应用程序在应用商店里数量极少,并产生的收入很少。
机器人对应用最大的威胁是和即时聊天软件的结合。无论是Facebook的Messenger,谷歌的Allo,还是微软的Skype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应用,所有这些应用本身都是通过传统方式下载的应用程序。在过去通过应用商店获得的一些应用,现在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找到替代产品。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应用程序内的购买采购仍然还需要通过各大应用商店。
应用程序并没有死,它们只是进化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程序”这个词相比2008年苹果刚推出App Store时已经有了非常不同的意义,在如何发展应用的层面上,苹果公司一直处在最前沿。现在来看,应用程序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它们逃离了背后的圆角矩形而进入到了操作系统层面。在今年WWDC之前,这些包括3D Touch、通知栏等等。
近期的变化我们看到的,则是苹果公司正在进一步扩展应用模型:Siri、地图、iMessage以及更具互动性的小部件和通知栏、锁屏上的VoIP程序。作为应用程序的概念如今正在不断发展,对苹果来说这些将是抵御竞争对手入侵的最好武器。iMessage的开放,特别是Siri和地图将改变提供用户应用程序的方式,但这个过程仍然会从App Store中的下载开始。
这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的虚拟助手,其中大部分要么构成自己的应用程序,要么依赖于一些已经安装应用程序的功能。当然,谷歌也在不断发展应用模型,最新期宣布的即时应用本身就是建立在应用程序流的概念上。
这两家公司目前占据全球应用下载的主导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应用程序仍然强劲的原因。尽管应用程序的替代品正在崛起,但它们仍然还会是应用程序本身的一部分。虽然可能再也无法达到原有的高度,但应用程序不会死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