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抽检食用油、酒类等7类食品678批次样品,其中发现不合格样品6批次,并予以公示。
如果说,有关部门抽检食品并向社会公开的做法,是一种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尝试,本身是值得认可的,但是媒体在报道这些信息的时候显然抓错了重点。
媒体报道主题为“食药监总局通告6批次食品不合格,沃尔玛淘宝天猫均上榜”,这样报道就不够公允。像沃尔玛这样的超市,淘宝、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本不是食品生产厂家,却喧宾夺主成为新闻主角,出产不合格食品的小企业反倒没人关注了。
新闻媒体突出知名超市、大电商的名号,抓眼球的效果确实很好,可是,抛却主要事实和最重要的生产环节,即便销售平台诚心接受舆论监督,又有什么用处呢?
很明显,作为流通环节的企业既没有权力去检测商家的食品,也没有这个检测的资质和能力,能做的,无非是看看证照是否齐全。
媒体出于抢眼考虑而发生舆论误导,客观上会转移视线、放跑“真凶”。关注食品安全的舆论,至此则南辕北辙,完全失效。
国内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经多次强调,食品安全要抓源头管理。
不合格食品出在生产企业,被检测出有问题的产品,在生产环节如果没被发现,到了流通环节卖几年才有可能发现。
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就长期害人。唯一的办法,是在生产环节及时发现它,截住它。现在翻看这些媒体报道,似乎监管重点放在了流通环节和销售平台,那么这个很值得公众忧虑和质疑,为什么检测部门的阵地不能前移呢?
沃尔玛如果明知是不合格食品,它是不敢进货的,因为顾客吃出事来总脱不了干系。进货之前,沃尔玛等大商场必须要验检测合格证等证照。从这个角度看,进货方也因是相信检测机构的权威而受害。他们一无执法权,二无检测设备等技术手段,如“山梨酸”、“柠檬黄”、“溶剂残留量”等“检出值”都不是他们能够检测的范围。
由此衍生出的话题还包括,政府监管能否仅仅抽检公布而没有后续作为;公示之前是否应该通知相关企业和平台,如果出现乌龙检测,有没有申请复检、恢复名誉的渠道方式等。
总之,一项初心为民的政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调整,比如关口前移,通过各方的合力,最终实现共同监管,社会共治的目的。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