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中国云计算厂商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业务开始遍布全球,并在多个领域直接与国际巨头对标。12月15日,阿里云日本区正式开服,并上线日文版阿里云官方网站jp.aliyun.com,为该区域市场提供本地化服务。这也是月内阿里云继欧洲、中东和澳大利亚之后连续开服的第四个海外数据中心。
阿里云副总裁喻思成在云栖大会上宣布阿里云日本区正式开服
至此,阿里云官网开放服务的节点已经包括华北2个、华东2个、华南、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西部、美国东部、日本、欧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等13个。在全球的区域布局上,阿里云和亚马逊AWS等已经牢牢占据行业第一梯队。
但在笔者看来,尽管服务节点数量代表一家云计算厂商实力的重要指标,却并非唯一指标;服务节点分布区域、产品技术输出、服务当地客户能力和数量、是否构建起当地的云生态等都是判定云计算厂商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阿里云的做法或许能够给更多中国云计算厂商的国际化布局提供借鉴。
中国成为云计算输出国 阿里云缘何成为领头羊?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外输出的都是廉价的日用品,比如衣服、鞋子等,但近年来,这一状况正在得以改善,智能手机、石墨烯、高铁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也开始变成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国。不仅如此,在新兴信息技术领域,中国也慢慢成为技术的输出者,其中排名第一的无疑就是云计算。
进入2016年以来,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云计算企业正在加速在全球布局,让世界开始认识到中国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云计算纷纷出海背后隐含着三层含义。
第一,中国传统企业的全球化带动了云计算的全球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在中国企业迈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随着国际化步伐延伸到全球各地,为了给那些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中国云计算厂商必须迈出国际化这一步。正如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所说:阿里云建立全球化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覆盖,能为中国企业发展海外市场提供便利;出海企业可以节省海外部署成本,加快脚步拓展国际市场。
纵观阿里云在全球化布局上数据中心节点的分布可以发现,这些数据中心几乎遍布全球主要经济体,并覆盖不同时区,可以为全球化企业提供全方位本地化服务,堪称是真正的“日不落”服务。
第二,新兴互联网企业出海与云计算企业国际化相得益彰。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导者。有数据显示,全球用户拥有量和活跃度最高的10款产品里面,有9款是中国团队开发的,国产工具覆盖了海外工具安卓用户的51.7%。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寻求“出海”。
对于大多数出海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本地化的运营、本地化的经验和技术支持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拥有230万以上的用户规模,这些当地的运营经验再加上云服务支持,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实现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
不仅如此,基于阿里云全球化的数据中心布局,中国企业可以将拓展海外业务的时间从原本数月缩短至几分钟。原来企业们需要在当地雇员搭建自己的计算资源,现在在国内就可以即开即用,用一张云计算网络支撑全球业务。数据显示,伴随阿里云海外布局的还有百余家中国软件提供商,使用这些全球化布局的数据中心,这些软件服务商将中国的技术输出到海外。
第三,中国本土云计算企业已经具备国际化的服务能力。纵观世界云计算市场格局我们可以发现,云计算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不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反而是在中国。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云计算企业的必争之地。除了亚马逊AWS、微软等国际巨头外,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本土的传统IT巨头和新兴云计算企业等不断涌现,在加剧中国云计算竞争的同时,也大大加速了中国云计算的成熟进程。
中国云计算企业的技术实力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以阿里云为例,在今年的天猫双11当天,阿里云“飞天”系统实现了每秒17.5万笔交易峰值、每秒12万笔支付峰值。不仅如此,对于中国的云计算企业来说,与其在国内云计算市场厮杀,倒不如出海耕耘更大的全球化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美国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通过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评估,发布报告称,2016年中国公共云市场份额约20亿美元,其中阿里云占据约50%市场份额。可以说,在中国的企业级IT市场,阿里巴巴将成为新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阿里云来说,国际化已经是一个避无可避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顺势出海的阿里云,其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在全球布置了多少的节点,也不在于更好地帮助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而是意味着中国云计算力量的崛起:用中国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为更多的全球企业提供服务,参与世界云计算市场的竞争。过去,很多人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如今,中国云计算服务的输出正在改变这一固有认知。
正视国际化布局 中国云计算厂商需要注意哪些?
不管是传统制造企业还是云计算企业,他们在进军国际化的时候,除了在政治、法律等方面会面临挑战外,其他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1、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上存在差异,2、缺乏良好合作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3、企业缺少熟悉海外业务的管理人才。
具体到云计算领域,由于其属于高科技领域,中国云计算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除了要应对上述挑战外,还需要在业务拓展上认清自己、遵循渐进,稳步进行国际化布局。
首先,服务节点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在云计算领域,服务节点的数量和区域分布直接决定着一家云计算服务全球的能力,不过,在目标用户需求不够明确、区域市场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盲目增加服务节点数量的意义并不大。云计算本身就具有跨区域服务的优势,因此,只要在全球主要区域做好服务节点建设,完全可以具备服务全球的能力。
阿里云副总裁喻思成表示:“云计算很难在局域上做成很大,所以我们希望在最大的几个大洲都布局,这样才能形成全球的云。”如今,凭借目前其在全球布局的服务节点,阿里云已经拥有了服务全球的能力;而在不同的区域,阿里云也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客户。
澳大利亚有一家电商公司着重服务澳洲、中东和中国区域,他们需要在这几个区域都有计算、存储、网络等方面的覆盖能力,否则这些区域的用户就不能获得顺畅的访问体验。而阿里云在中国、澳洲和中东都设立有节点,恰好可以满足这家电商企业的需求。ONEMT龙腾中东则是一家年轻的游戏公司,其开发的一款针对中东用户的游戏产品,基于阿里云的云服务器ECS、云数据库RDS和Redis及负载均衡等产品和功能,大大提升了游戏开服、升降配置、备份等操作的便捷性;同时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其次,相比较基础设施,产品技术和服务更加重要。云计算毕竟属于高科技领域,而数据中心的建设只是在基础设施层面,只需满足一定的建设标准即可,这些都有可参照的标准体系;因此云计算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输出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以亚马逊AWS为例,其在国际化的进展中,尽管已经宣称通过与光环新网的合作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落地;但事实上,AWS只是输出产品和技术以及培训,运维服务以及数据中心等都没有在中国落地。相比较而言,反而是中国云计算企业的国际化更为彻底。
阿里云目前已经可以为全球客户提供3种语言13个数据中心的计算服务,阿里云自主研发的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也伴随数据中心的布局走向世界,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全球提供强大、通用并且普惠的计算能力。“从中国是制造中心,变成中国是计算中心。”喻思成表示,阿里云的优势在于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底层技术体系,并且在安全、人工智能和企业级互联网架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构建当地云生态体系才能站稳脚跟。众所周知,云计算属于典型的生态经济范畴,由于其牵扯面广,涵盖IaaS、PaaS和SaaS三个层面,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全面覆盖三个层面,并提供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的云服务。因此,每一家云计算企业都在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圈,不同的生态圈又互相交叉、融合,构成了整个云计算生态系统。
在国际化进程中,由于地域、用户习惯、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云生态的构建尤为重要。喻思成表示,在阿里云的国际化战略中,首先是要把全球的云计算中心网络建起来,其实是在全球建立起来本地的市场和服务体系,第三就是在本地建立起合作伙伴生态体系,最后才是建立本地的市场。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构建何等重要。
阿里云要做的是IaaS和通用PaaS层,即基础架构平台。而整个云生态,还包括行业PaaS、SaaS、底层硬件提供和服务、实施、运维服务等细分领域和个性化服务,这些并非是阿里云的强项,而由其他云生态合作伙伴完成分工合作。
此前,阿里云通过全球合作伙伴计划MAP,在全球范围内与软银、英特尔、电讯盈科、新加坡电信、SK集团C&C等达成合作,为阿里云用户在美国、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等地提供本地化的服务。如今,阿里云又启动AliLaunch计划,吸引了包括SAP、SUSE、HERE、Hitachi Data Systems、Check Point、AppScale等在内的十多家国际软件服务商加入。
如今,中国云计算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大幕刚刚拉开,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中国云计算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如果说,在互联网领域,中国企业成功实现了从Copy To China到To China Copy的华丽转身,那么在云计算领域,中国云计算企业不需要这样一个转身,就已经开始了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争;甚至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开始引领全球。未来,中国企业要做的是如何从一个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老师的角色。
本文为科技新媒体“常言道”(微信公众号:changyandao1)出品,作者丁常彦。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