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媒体的共生、共存、共赢是一个很老但又很新的话题。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媒体的鼓与呼,而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则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但不同的阶段,媒体与企业的关系又不尽相同,过去,媒体属于稀缺资源时,企业会向媒体求广告版面,媒体说了企业两句好话恨不得感动得痛哭流涕,但当人人都成为媒体时,这样的状况就变了,媒体开始不断放低身价,逐渐成为乙方,而企业作为甲方则越来越强势……
一
企业级厂商需要怎样的传播?
很多时候,对于企业级IT厂商来说,做不做传播、如何做传播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为自己的产品很多时候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卖给一个又一个企业用户。所谓的直接消费者,也是那些在企业中应用产品和技术的人,而这些人往往没有决策权。
于是,传播对于很多企业级厂商的决策者们,几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有些企业希望闷声发大财,只想闷头做生意,不愿被媒体过分关注。
“如果我的公司还有最后一块钱,我也会把它投入到公关传播上。”一个业界著名的投资人这样评价公关传播对于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级厂商同样适用这样的法则,为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科技驱动一切的时代,作为高科技领域的代表,IT企业不可能完全退居幕后只做“安静的美男子”;其次,这也是一个用户体验为王的时代,2B的产品虽然针对企业用户,但最终的使用者已经不局限于一个企业中的某几个部门,而是覆盖到了企业的全员,产品好不好,任何一个人都有发言权;第三,这是一个信息高度过剩但又信息高度稀缺的时代,都说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但同时,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信息依然是稀缺资源。
因此,企业必须切实有效地把有内涵、有价值的信息,通过PC、移动端等各种渠道传达给那些最终用户,这里的最终用户一定不是那些只和产品采购密切相关的一小部分人群,而是所有的消费者。对于媒体来说,也只有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转型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
企业为什么要鼎立扶持媒体?
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环境的日益恶劣,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停刊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竟然有一些厂商存有幸灾乐祸之心,殊不知,当媒体渐渐老去,厂商也会变得无人问津。纵观科技业的发展,在20年前,最炙手可热的公司是微软、甲骨文等,那时候他们是媒体的宠儿;如今,这样的企业依旧是行业的大佬,却以显现出疲态,取而代之的则是亚马逊、阿里云等,媒体的关注度也逐渐聚焦在这些新兴的巨头身上。
也就是说,当一家企业逐渐被媒体所抛弃时,它也正在被用户所抛弃。因此,企业在很多时候需要在媒体遭遇转型困境,或者新生时鼎力相助,而不是冷眼旁观,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们懂的。
企业扶持媒体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很多时候,媒体可以帮助企业说出自己想说但又没法直说的东西。媒体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客观中立的角色,同样的话,从企业自己口中说出来,也没有从第三方媒体的口中说出来更让人信服。尽管如今的媒体公信力已经下降很多,但一些业界意见领袖依然能够一呼百应。
此外,媒体还可以帮助企业更清晰地认知自己所在的行业和领域,甚至认清自己。中国有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传播的重要性,很多大企业的公关部门动辄拥有数十人团队,策划数个、文案数个、媒介数个、美工数个……俨然一个公关公司的配置。企业的盘算是这样的:与其花大价钱交给第三方公司来做,还不如自己招人做,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更可控,也更加有效。
单不说一家公司招人、养人的成本如何,即便很多资深的媒体人经历过磨练之后成功转型到PR之后,由于眼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那些曾经在媒体中叱咤风云的“老师”也会逐渐变得思维枯竭。企业再换一批PR人员显然很不划算,与其如此,不如采用众包的方式,发掘更多有见地的自媒体人参与内容策划和撰写,反而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三
媒体该不该“黑”厂商?
这里用“黑”这个字是有失偏颇的,尤其在喷子眼里,你如果说一家企业不好的地方,一律被认为是黑;但是如果你总说一家企业好的地方,又会被认为是枪手。
不过,如果媒体人秉承客观中立的态度,基于事实出发,不掺杂个人情绪,这样的客观报道企业还是应该接受的,虽然这很困难。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接受别人说到自己的缺点,哪怕这个缺点是真实的,企业也会努力掩饰。其实,很多时候,企业也需要有一面镜子,并通过这面镜子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掉这些缺点,提升自己。而不是像白雪公主里的王后一样听不得魔镜说别人比自己漂亮。
古人云“闻过则喜”,被媒体指出自己的缺点,企业如何处理,这不仅考验一家企业PR人员的胸怀,同样考验这家企业老板的胸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那些充当镜子,照出企业缺点的媒体人同样值得尊敬。
事实上,很多时候只有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才会注意到PR的重要性,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一旦被打破,原本不被重视的PR工作变成了一家企业的头等大事,这无疑也是在提醒一家企业,不仅要重视PR工作,或许是企业真的是某个地方出现问题了。
危机就像是一个警钟,当警钟敲醒的时候,企业或许能够从过去盲目的扩张、日渐松懈的服务、不断下降的产品质量、原地踏步的产品创新等中警醒过来,使得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做谏官而不是做吹鼓手,如果媒体通过进谏能够给企业带来警醒,不断鞭策企业前行,这样媒体的价值也才能够切实体现出来。
本文为科技新媒体“常言道”(微信公众号:changyandao1)出品,作者丁常彦。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