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共享单车幸运地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这不,摩拜单车上周刚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又有来自杭州的骑呗紧跟着也宣布获得1亿元A轮融资。加之此前累计获得超过10亿元融资的ofo,两个月融资2.5亿元的优拜......共享单车这个赛道已经聚集了数十名的选手、几十家知名投资机构,好不热闹。
“如果说2016年是共享单车大战的开端,那么2017年将会是刺刀见红的激战”,这是笔者的判断,也是很多行业人士共同的看法。不过在近日,网络上连续多日流传了这样一类文章,《共享单车“一超多强”格局成型》、《摩拜活跃用户量达ofo四倍》、《摩拜月活跃用户量已达512万》…… 说实话,笔者看到这些文章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该企业的宣传软文吧。但仔细阅读后发现,这些文章都不约而同地引用艾瑞咨询、移动应用分析平台App Annie的数据报告,然后由第三方作者撰文得出类似结论。
企业融资后,报道自身的优势数据无可厚非,然而在这些文章中体现的用户量是主要对手的4倍、“一超多强”等等观点,真的属实吗?笔者其实是很好奇的,因为在我印象中,一超多强最常常出现在IT互联网领域来形容巨头,比如腾讯在社交和游戏领域、阿里之于电商、百度之于搜索、华为之于通信、联想之于PC,他们所在的市场已经完全成熟,并保持着绝对的领先优势,因此一超多强的称谓很形象也客观。有意思的是,共享单车这个“新生儿”,成立最早的是ofo,其发展也仅仅两年有余,就真的有人理直气壮的说摩拜是“一超”吗?
相信也好,驳斥也罢,还是从行业的多个维度来看实际的数据吧。
一超多强、摩拜月活用户是ofo的4倍?太不靠谱
在笔者提到的那几篇文章里,为印证“一超多强”也罗列了不少“证据”,比如引用AppAnnie数据称,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达到512万,达到ofo近四倍;引用艾瑞数据称,2016年12月第一周,摩拜单车的周总有效使用时间为51.7万分钟(这里该佚名作者引用错误,应是51.7万小时),相当于ofo的近6倍。
乍一看,这数据有出处(还是所谓知名机构),有对比,可谓专业。但真正推敲起来呢?
众所周知,AppAnnie统计的是来自应用市场的APP数据,包括微信公众号等用户数据不在其列。事实上,共享单车处于早期市场阶段,用户通过APP使用习惯并没有完全养成,而ofo是中国最早做共享单车的企业,也是最早深耕通过微信来提供单车服务的企业,因此仅靠AppAnnie的应用数据来轻易断定活跃用户规模,就显得以偏概全。甚至随着微信小程序等轻应用类服务兴起,共享单车服务未来最主要的场景是在APP,还是微信,尚未可知。当然这是后话。
另外,假定AppAnnie关于摩拜单车月活512万的数据是客观的,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共享单车这种服务类产品,最最核心的指标,不是所谓的用户规模、月活跃用户,而是订单量。只有用户没有订单,共享单车是为空中楼阁。
根据艾瑞数据,摩拜一周共51.7万小时使用时长,转化成分钟是3102万分钟,平均每天是443万分钟,按照10分钟一单(这个已经偏低了)来估算,那么一天也就44万单。月活512万,日均却大约44万单。尽管摩拜官方尚未透露日均订单量等数据,但假定这些第三方数据无误,摩拜的订单成绩着实不太好。
反观ofo,其官方已经披露,日均订单早已突破180万,继淘宝、天猫、京东、滴滴后成为中国第9家日订单量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没有对比便没有伤害,第三方数据非但没有支撑住摩拜的行业优势,反而还给其挖了个坑。果然不太靠谱。
每1万台移动终端就有45.6台安装摩拜APP?又一神坑
仅仅有AppAnnie、艾瑞的数据佐证显然是不够的,再来“欣赏”下相关吹嘘文章中所罗列的其他数据。比如就有这样的表述:
“上个月,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榜单显示,摩拜单车力压滴滴出行、铁路12306等热门APP,在旅游免费类月榜中位居首位。另一方面,根据移动大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 Data的统计,平均每1万台移动终端就有45.6台下载安装了摩拜单车APP;相比之下,ofo APP的装机量仅为摩拜单车的四分之一。”
如果查阅12月苹果商店榜单,摩拜确实有达到过第1,但是排名波动也比较明显,如图标注位置,笔者咨询了从事应用推广多年的朋友,对方称,这种排名波动有可能是减少积分墙等推广手段后出现的现象。不过,相较于这个应用商店排名,笔者对于Talking Data估算的摩拜APP装机量更感兴趣。
研究咨询机构IDC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9亿人,预计到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8.9亿人。我们假定中国移动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9亿人,根据每1万台移动终端就有45.6台安装摩拜APP的说法,摩拜APP的装机用户量应该在405.8万次左右,这与前文提到的摩拜月活512万的数据,相差甚远。
尽管不同数据机构,有自己的监测平台和规则,得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多次出现摩拜这样的前后数据差距较大,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情况,也的确实属少见。看来,仅仅从第三方数据监测,就来定量的判断一家产品的优劣,甚至轻易通过对比给对手戴上帽子,着实是不妥的。
Talking data的数据报告也显示,ofo在全国范围的渗透效果比摩拜更有优势。在Talking Data统计的用户画像中,11月份的摩拜和ofo的地域画像中,ofo可谓是“遍地开花”,摩拜却只“蜷缩”在部分城市。对比不同省份的用户占比,会发现摩拜只在广东省对比ofo占有优势,其它城市绝大多数是直接被碾压,要不就是仅微弱优势。
笔者曾撰文分析,摩拜单车的造价成本几倍于ofo,而市场扩张势必要加大单车投放规模,这也就造成更大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单一,收入远远不及烧钱速度。截至2016年11月,摩拜全国投放的单车数量已经接近50万辆,按照每台平均1500元造价成本,这就是7.5亿的投入;而ofo 投入80万辆车,平均每辆车按350元算,总投入也不过2.8亿。别忘了,摩拜融资与ofo不相上下,为10亿元左右,这样估算,摩拜之前的融资在车辆这块就已经消耗多半,恐怕这也是摩拜急于寻求新一轮融资的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企业官方渠道显示的数据才更为靠谱,毕竟有企业自身信誉做背书。1月11日,共享单车ofo官方发布数据称,在计算院校市场覆盖的情况下,ofo目前覆盖的城市总数为33座,当前已连接的单车总量达80万辆,总用户人数超1000万,日订单量超180万。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表示,预计到春节前,ofo将完成国内重点城市的全面覆盖。而春节之后,ofo计划将会把覆盖城市数提高到100座城市以上。
有意思的是,在相关吹捧摩拜的文章里,将摩拜融资形容为“合纵连横”,却给ofo贴上了“烧钱补贴”、“激进”等标签,同样是积极扩张市场,补贴用户,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写在最后
笔者一直认为,互联网竞争激烈是事实,尤其是在新领域,更是勇敢者、创新者的游戏,大家拼命去卡位是好事,但这不代表就不用遵循合理的规则。“有理、有据、有节”,这是经典的竞争法则,到今天也不过时。如果占不到理,也没有凭据,还不能做到节制,恐怕就容易闹出上面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笑话了。
共享单车前景是不错,但市场格局远未成型,不仅用户习惯需要深入培养,服务优化空间也非常大。这种形势下,与其吹嘘第一,何不一起做大市场。这才是更大的格局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