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吗?”
掐指一算,几亿微信用户,100%都在微信上被这么问过。算得这么准?是的,江湖人称“刘半仙”的正是区区在下。此刻,刘半仙眯着眼睛问你,每当微信里跳出“在吗”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又会怎么回复?
我先说说我的回答。别人是主要看气质,我是主要看心情:
心情很好的时候,我会回复:“你猜?”
心情稍好的时候,我会回复:“健在。”
心情一般的时候,我会回复:“在的。”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回复:“不在。”
心情很差的时候,我不回复,选择忽略。
特别无聊的时候,我会回复:“希望我在,请按1;希望我不在,请按2;希望我及时回复,请发红包……”
最好玩的一次,我一连被问了8遍。“在吗?”“在吗?”“在吗?”“您在吗?”“您在吗?”“您还在吗?”“请问,您还在吗?”“请问请问,您还在吗?”
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我,刚谈成一个合作,心情正好。打开微信,看到这8条信息的时候,脑袋里还是有种天外飞仙的感觉。一阵刀光剑影之后,我又回到人间。先得看看这人是谁。
我有个好习惯,窃以为值得推广。我两个微信加起来有七八千人,久而久之,不用说看到叫什么“果果爹”“糖糖妈”的记不起来是谁,就是用真名的也想不起来。我的习惯是一律改备注为“真名@公司”,然后在备注里还会注明认识的日期,是个什么活动、饭局之类,召集人是谁,谁的朋友等等。
看了这人的名字和公司,没想起来是谁,又看了看备注,原来是我曾经给温州的政府官员讲过一次课,听课的还有少量企业家。这人应该是讲课完之后扫码加我微信的,是温州当地的一个企业家。再看了看,加微信时打了个招呼,之后似乎从来没聊过。
于是,我回复了过去:“在的”。
“您最近忙什么呢?”“工作啊。”“工作挺好吧?”“还好。”“家里人也都好吧?”“都好,谢谢。”“哎呀对了,请问能帮忙联系下小米的雷军吗?X月X日,在温州,我们公司的年终活动上,想搞个培训,请雷总给讲讲,让员工增长增长见识。”
果不出所料,一堆铺垫后,这个“哎呀对了”出现了。和“哎呀对了”类似的,还有“顺便问一下”、“正好有个事”等等等等。套路,都是套路啊。
想起了《编辑部的故事》里葛优的那句台词“你直接说但是吧”,之前的一堆话,其实都没什么卵用,都是为了给“但是”之后的话做铺垫。有时候真是想不明白,这些人到底是喜欢玩漂移呢,还是喜欢脑筋急转弯?
(二)
我是一名互联网老司机,再加上略略有些名气,因此各种杂事真的很多。有来问某某人联系方式的,有让帮忙找工作的,有前来寻求投资的,甚至还有猫丢了让帮忙发一下的,不一而足。在服务区服务,自己的事耽误了;不在服务区,人家说耍大牌,得罪人。
这些事情,不光微信独有,可谓历史悠久。以前的QQ、MSN等,也是这样。不同的是,QQ和MSN有签名文化。下面给大家晒一下我的QQ和MSN的签名:
QQ签名是——
1、未满20岁者请在父母指导下与本人聊天!
2、50岁以上的大婶还是该干嘛干嘛去吧!
3、我非专业聊天人仕,不承担打招呼业务。
4、谢绝壹问壹答制,在本人不回复的情况下,请自觉停止一切信息。
MSN的签名是——
声明四点☑本处不是114☑本人不是猎头☑有事请单刀直入☑许三多告诉我,和不明身份的人聊天没有意义。
回头看来,QQ和MSN的签名都有着时代痕迹,比如QQ签名的前两条,明显有泡妞时代的烙印,比如MSN签名的第4条,明显是《士兵突击》火爆的年代。当时记得最好玩的是戴志康,在完全复制我MSN签名后又加了一条:☑这个签名是抄袭刘兴亮的。
微信虽然也有签名,但签名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在QQ早期,很多人有主动看签名的习惯;在MSN时期,记得每次登陆的时候,都会给好友提示,谁谁谁登陆了,后面还跟着签名。关于MSN签名,我当年有一些小窍门,比方说要传播什么事情时,我就会修改下签名,然后上上下下几次,然后好友就都知道了。一直记得在几次爱国行动中,MSN签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年用MSN的时候,有个小遗憾,人数上限是1000人,不够用啊,所以隔一段时间要清理一次好友,当时我曾经给MSN中国的老大提过需求,能否给我增加到2000人,结局当然是被拒绝了。现在微信上限增加到了5000人,依旧不够用。
(三)
通过QQ和MSN的签名可以看出,我多么希望聊天是单刀直入的。当然,这里说的是和工作有关的聊天,不是闺蜜那种闲扯淡的聊天。
从另一个维度看,QQ和MSN时代问“在吗”是情有可原的,而微信问“在吗”则是罪有应得。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维度是?
QQ一直是有用户状态的,分为在线、忙碌、离开、隐身、离线等。所以,除了在线这个状态,后面的几个状态你是搞不清楚的,于是就有了“在吗”这个经典的开场语。还有段时间QQ猛推等级,用户为了得到星星月亮太阳,常常开着电脑挂QQ,这个时候在线也是伪在线,那是用来骗腾讯公司的。
从QQ到微信,有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不再区分在线离线这些状态,因为微信一开始是只给手机用的,而手机是一个带着体温的电子产品,是时时刻刻带在身边的,因此就默认为用户永远在线。微信火了之后,QQ有个版本也取消了在线离线状态,结果被用户骂惨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恢复了几个状态。
既然默认为永远在线,还问我“在吗”干什么?只要人活着,自然是在的。毕竟我没在签名档里说:主人已死,有事烧纸。
(四)
不得不再次提到我那本构思很久却一直没有真正写作的书——《碎片化生存》。在这个碎片化生存的年代里,虽然微信产品设计的是用户永远“在线”,这类产品也叫即时通信工具,但微信交流却不一定是“即时”的。
没有人能够做到随时“在线”,没有人有时间能够做到在微信上随时等候别人的召唤,正常情况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回复别人的信息,可能是开会的间隙,可能等电梯的空档,可能是约会的早到,可能是蹲在马桶解大手的时候。因此你管人家在不在,把你的事情直接说了,等在对方在碎片时间回复即可。
本文开头,我的那个案例可能是个极品,但你可能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在吗”你回复了“在”之后准备立即进入聊天状态时,对方却没有下文了。很可能就是对方用他的空闲时间问一句“在吗”后又默不作声去忙他的事情去了。
更怕的还是一不留神就陷入“套路”。有些人,其实你并不熟悉,平时也很少联系,当他有求于你的时候,往往就是以“在吗”开头。一旦你回复了“在”,你就失去了装聋作哑的机会;一旦你回复了“在”,你就被迫要响应他的需求。那种感觉,就像被人逼到了墙角,必须要给出一个交代才行。这个套路,就像小时候雪地里捕麻雀,“在吗”就像人类故意撒下的玉米粒。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在吗”的后面,往往跟着要你“帮忙的事儿”。
(五)
有事为什么不单刀直入?非要从“在吗”扯起呢?给别人打电话时问一句“方便吗”是尊重,给别人发微信时来一句“在吗”可能就是一种骚扰。
拜托了,大家都很忙,请不要故意浪费别人的时间。微信交流,最好单刀直入,有事说事。不觉得“在吗”是画蛇添足?不要那些套路,开门见山不好吗?有事说事,无事退朝。
真想给微信里的“在吗”设置一个自动回复“你猜”。如果对方真要连续问8个“在吗”,我就连续回复8个“你猜”。
BTW:本文是继《请别再发微信语音浪费我的时间了》之后,探讨微信用户行为系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系列还需要讨论什么,欢迎与我交流。去公众号“刘兴亮”里回复暗号【土豆】,给你推送我的个人微信号,添加时简单注明理由和讨论事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