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发布Itunes的时候,恐怕连乔布斯本人都不曾想到,10年后这个数字音乐在线销售平台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接近70亿美元,改变了一代人获取和分享音乐的方式。在Itunes迅猛发展的背后,折射的是音乐从最初的黑胶,到后来的磁带和CD,再到后来的数字化这种载体的变迁过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数字音乐发展史。
从黑胶到数字音乐
从最初的黑胶唱片发展到如今的数字音乐,音乐的载体主要经历了黑胶唱片、磁带、CD和数字音乐四个阶段。而不同载体的变迁史,代表的是背后整个音乐产业,以及无数相关企业的兴衰史。
黑胶唱片作为最早出现的音乐载体,其实并未得到过大规模的流行。早在1921年,赢过留声机公司Gramophone Company便在伦敦开张了首家HMV门店,销售留声机唱片。尽管黑胶唱片具有保真度高、临场氛围好等诸多优点,但是播放设备笨重、单碟容量低等特点注定其只能成为小圈子的玩物,并未成为主流大众的音乐播放载体。
1963年,荷兰的飞利浦公司研制成功全球首盘盒式磁带,为音乐播放设备大规模流行带来了真正的转机。和黑胶唱片相比,磁带的容量更大,体积可以做到更小,是一种更加理想的音乐储存介质。因此一经推出,磁带便迅速取代黑胶成为最主流的音乐存储载体,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
提到磁带,不得不提的一家公司便是索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索尼推出Walkman系列便携式随声听,短时间内风靡全球,一度成为音乐播放设备的代名词。在Walkman的推动下,音乐磁带的销售也开始取代密纹唱片,带动相关市场迅猛发展。
CD的出现将音乐载体的变迁史又推进到下一个阶段。和磁带不同,CD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音乐,因为更高的存储密度、更优质稳定的音质,CD迅速取代磁带成为追求品质人群的首选。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选择将CD作为音乐的载体,合适的体积也让它在运输、售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CD的出现推动着唱片工业的发展,也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销量最高的音乐载体。就算在今天,各种大大小小的CD唱片店、打口碟摊档仍然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聚集了众多音乐爱好人士的光顾。
CD的出现为迄今为止最新的一次音乐载体变革买下了伏笔。从本质上来说,CD已经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储介质。和磁带不同,它是将音乐转化为“0”和“1”的数字格式进行存储。当更多数字音频压缩格式以及数据存储、传输技术出现的时候,人们迎来了一场延续至今的数字音乐革命。
90年代初,一个多国小组开发出了MP3格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有损数字音频压缩格式,能够在保证足够音频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小存储体积。MP3的出现为数字音乐的流行和传播踩下了最后一脚油门,正式拉开了数字音乐革命的帷幕。
和CD相比,MP3能够提供足够令大部分人满意的音质,同时对存储介质的依赖更小,硬盘、闪存等都可以存储。而且MP3占用的体积更小,一张CD光盘大概的存储容量是700M,大概能容纳一个小时左右的音乐,但是换成MP3之后播放时长能够延长数倍。
在MP3的促进下,更多形式的数字音频存储格式被开发出来,也衍生了众多体积更小、功能更加强大的便携随声听设备。但它所带来的变革性还不局限于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因为数字音乐的“非物质化”特性,音乐的传播、销售方式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革。
200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能够为用户提供在线试听和音乐购买服务,这个产品的推出,代表着音乐产业正式向数字化时代迈进。头一次,音乐的销售和传递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联通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自己心仪的音乐,传输到各种播放设备上。数字音乐便捷、人性化的销售方式让无数人开始放弃CD和磁带,苹果公司的配套产品Ipod销量节节攀升,取代索尼的Walkman成为新一代随声听的代名词。
苹果Itunes和Ipod的出现也代表着一个全新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
迅猛发展的数字音乐行业
数字音乐一经出现便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改变着整个音乐产业上下游的所有企业。
根据权威机构IFPI的统计,在过去的6年数字音乐保持持续迅猛的发展(见表1),并且在整个音乐行业中的占比也不断提升。
2013年,全球音乐产业收入为150亿美元,其中数字收入59亿美元,占比39%。从过去4年的情况来看,全球数字音乐的收入平均增幅高达28%,保持这个增长势头的话不出3年数字音乐在全球音乐产业收入中的占比将超过半数,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在网络和音乐产业更为发达的美国,数字音乐在整个产业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60%。即使被誉为“实体音乐宝地”的日本,2013年实体音乐销售也遭遇了16.7的巨大跌幅,数字音乐同样迅猛发展。
数字音乐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整个音乐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唱片行业正在遭遇猛烈的冲击,经历一个涅磐重生的过程。
实体CD的下滑趋势非常明显,来自调查机构Nielsen SoundScan的数据显示,美国实体CD的销量2013年较2012年相比下跌了14.5%,而在这之前这个数字已经持续下跌了多年。美国并非是唯一实体CD销量下跌的国家,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也在经历同样的过程。在中国,资深音乐从业者宋柯甚至曾经表示,“唱片已死”。
和实体唱片销量下滑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数字渠道在过去几年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中国音乐行业超过70%的收入来自数字渠道,占比高居全球第一。
和以往单纯的专辑销售相比,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急剧的改变。专辑发售已经不再是唯一甚至不再是主要的盈利渠道。
首先在服务形式上,数字音乐“非物质化”的特性打破了实体CD单一死板的形式,能够提供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如今,国内众多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音乐客户端,比如QQ音乐,豆瓣FM、虾米、多看、酷我等。各家不同的产品也在摸索不同的盈利模式,比如酷我音乐主打“热点+推荐”,QQ音乐凭借强大的用户基础和终端平台,将电台进行二次重组进行精准化的推荐服务,虾米则通过“音乐人频道”开启了国内正版化的先河,多米音乐则正在探索“娱乐+设计+UGC”的新型模式。
除此之外,中国的数字音乐正在尝试更多的盈利方式,比如说和手机彩铃的合作,付费流媒体点播,付费会员,付费推荐服务,甚至是各种周边产品的开发等。
除了服务和盈利模式的改变之外,数字音乐也推动着整个产业链条的转型和升级。
在过去,唱片行业呈现的是“扁平化”的结构,唱片公司负责培养歌手,包装歌手,制造音乐,销售音乐,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也赚取了最大一部分利润。其中音乐作者、销售渠道的地位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边缘。
数字音乐给音乐行业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渠道”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被大大增强,甚至取代唱片公司成为最主要的角色。
在过去一个歌手的包装推广,以及唱片的制作发行是一个需要较大资金和资源投入的“重”产业,歌手是很难离开唱片公司取得成功的,但是互联网成为音乐的主流售卖渠道之后,情况在发生改变。
一,众多数字音乐的平台都聚集了数千万的用户,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同样具备了包装和推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脱离唱片公司自己培养歌手。
二,不少数字音乐平台都推出了给歌手展现自己、推广自己的服务。只要你的作品足够出色,歌手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成名,摆脱了对唱片公司的依赖。在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网络歌手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甚至进入到主流歌手的行列便是这个道理。
三,实体唱片的销量逐渐下滑,数字音乐平台正在成为唱片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双方的地位产生了“倒挂”现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的版权人、唱片公司、音乐的传播渠道等整个产业链不同角色的重要程度正在重新定位,利益分配也在经历调整。
在去年,环球、华纳等四家国际唱片公司便曾经状告搜狗、搜狐等提供数字音乐的互联网公司,从中折射出的正是这种利益再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数字音乐之殇
虽然保持着快速增长,但数字音乐的前面并非一马平川,其中版权问题、利益再分配问题便是隐忧。
从一组数字中或许可以看出一斑,2010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营收约为12.64亿元,版权人应收6.32亿元,实收9900万元;无线音乐市场营收300亿元,版权人应收150亿元,实收5.14亿元。
数字音乐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和利益分配的规范化、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化逐渐脱节,不断带来系列的纠纷。
环球、华纳等公司状告搜狐、搜狗并不是个例,事实上,近几年每年都能看到唱片公司和数字音乐平台的法律纠纷问题,其中的核心便是版权和利益分配问题。国家谈正版化也谈了很多年,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规法案,但是落实到具体版权如何切割,利益如何分配,数字音乐产业行为如何规范仍然是困难重重,路途遥远。
音乐词曲作者的利益,唱片公司的利益,数字音乐平台的利益,这三方既有共同的诉求又存在内在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三方关系,形成一套良性、合理、可持续的正向激励措施是每个产业众人都需要深思的问题,也需要国家相关立法机构的支持。
数字音乐是新兴的一个市场,和其他行业一样,行业的规范化运作,规章制度的完善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每一位从业者或许更需要从行业整体的高度出发,从共赢的角度出发,共同去把蛋糕做大,推动整个数字音乐行业的发展。
作者大南,公众号:daxiaov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