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李嘉诚又在英国出手了,旗下的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宣布与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达成协议,收购后者旗下的英国移动运营商O2。据透露,该项收购协议成交金额将达到102.5亿英磅,约合944.68亿人民币。如果交易成功,将意味着和记黄埔同时控制了英国境内第二的O2和第四的Three两家运营商,用户总数将超过3000余万。
这项交易虽然数额巨大,但也只是近两年电信运营商合并重组的案例之一。此前,沃达丰收购希腊固网和宽带运营商Hellas Online,欧洲有线电视和移动运营商Altice收购葡萄牙电信,美国AT&T计划收购卫星电视服务商DirecTV,日本软银收购美国Sprint和T-Mobile。在世界范围内,运营商的并购潮此起彼伏。
全球同此凉热,运营商靠抱团吸氧才能生存
十几年前,那是电信运营商的黄金时代,全球的各家运营商都经历了营收和规模的膨胀,以至于各国政府都强制或鼓励运营商们进行分拆,希望靠破除垄断来扶持竞争以便保证信息产业的创新动力。于是,从英国电信那里拆出来了O2,美国更是进行过至今还争议不断的分拆,中国也经历了几轮重组到现在的三家运营商对峙。
但是,时过境迁,如今运营商的好日子看起来是到头了。在互联网公司的冲击下,各国的运营商都已经自顾不暇,用户增长乏力,收入下降利润下滑,运营商行业内的竞争不再重要,与互联网公司的搏斗还刚刚开始,弹药已经不足。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报告称,2014年,受OTT服务提供商影响,全球各地的网络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流量收入减少140亿美元,较2013年同比大降26%。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在内的许多市场,移动运营商的语音业务收入已经下降至不到五年前的60%。Vodafone财报显示,自2014年1季度(12/13年财报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总运营收入持续下降,直至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环比止跌,同比收入下降4.3%。
据说,按照GSMA的统计,全球大概800个主要移动通信运营商,大概1000万人口一个运营商,这样的规模足以让运营商拥有梦境一样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中国,中国移动就拥有用户超过8亿,日赚3亿人民币变得很简单。可是,随着互联网公司业务的发展,微信在短短的两年就达到了近4亿用户数,而一个红包就让其支付开户数过亿,而2013年的时候支付宝的用户规模就已突破3亿,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的用户群已经超过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规模快速增长之后让运营商相形见绌。
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只能重新抱团,提升规模效益,从而在成本控制和业务发展上提升竞争力,这几乎也成为了现在运营商们把握住自身命运的最后手段。但是,依靠规模经济的吸氧方式只能短时间内让运营商获得喘息的机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转型势在必行,运营商更心换肺才有前途
运营商们最近几年的窘境并不是通信运营本身带来的,因为随着移动通信和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整个产业的产值在迅速扩大,只是运营商在其中的份额并没有随着产值扩大而增长,相反还在快速萎缩。
据相关资料显示,几年前在工信部的测算中,移动通信所带动的产业链对GDP的增幅超过汽车。国外也有类似估算,移动通信对全球GDP的贡献还在不断提升。如2014年,移动行业对全球GDP的贡献率为4.0%,2015年将达到4.2%。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与电信运营商相关的产业都有很广阔的前景,如果电信运营商能在其中找到发展的亮点,完全可以维持行业地位。但是,电信运营商们想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却不能依靠简单的并购重组,特别是行业内的抱团取暖。
运营商之间的并购只能解决规模问题,提高规模效益,或者还可以在管道的控制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在与互联网竞争对手的谈判中增加筹码,可是,作用也仅此而已。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不仅仅是在规模上快速提升,在范围经济方面更是运营商无法比拟。运营商要看到,谷歌在部署气球和无人机,苹果在让SIM卡消失,连华为等也开发了“天际通”业务支持支持多达 120 个以上海外国家和地区的热点,用户可直接接入当地国家网络。如此下来,运营商的管道也不再是高枕无忧了。
互联网公司依托网络,开发了大量的周边业务,并可以逐渐拓展,不仅是网络应用和软件方面,还包括正在进行的智能硬件等开发,甚至已经延伸到了汽车、家居以及无人机、载人飞船等等领域,因为互联网公司核心业务的聚合能力,开发及运营这些业务的成本非常低。如果运营商不能变换思路,只是在规模上提升是无法与互联网公司相抗衡的。
综合起来看,运营商依靠并购加大规模提升效益,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至少能给自己创造更长的时间来进行业务转型,但根本的出路仍然是彻底的改革商业模式,适应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潮流,否则,任何的修修补补都不能解决核心问题,最终也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厄运。
【首发于百度百家,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沟通交流请 @马继华 或加公众号“北国骑士”】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