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惠普企业(HPE)已经解散了在中国的云计算部门,并制定了相应员工赔偿方案,这也被认为是HPE正式放弃中国云计算业务。尽管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传出,但这一消息已经被多名业内人士所证实。
猜想一:新华三没有接收HPE中国云计算业务埋下伏笔
从目前HPE所处的处境,以及其在中国业务的策略和部署来看,HPE放弃中国地区的云计算业务并非空穴来风。今年5月6日,紫光股份与HPE共同打造的新华三集团宣布正式成立,新公司全面融合了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华三通信)和紫光华山(HPE在中国的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业务),产品线更是涵盖了全系列网络、服务器、存储、安全、超融合系统和IT管理系统等。
根据2015年5月紫光与HPE达成的收购协议,紫光股份收购HPE旗下“新华三”51%的股权。与此同时,HP也在推动着自身业务的拆分,并于2015年11月正式将公司拆分为HPI和HPE两家公司。这一分拆在中国市场似乎更加彻底,分拆之后的HPE与紫光集团共同打造了今天的新华三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三集团并没有HPE的云计算业务。这似乎也为今天的云计算部门解散打下了伏笔。众所周知,如今在中国市场运营云计算业务的国际巨头基本都是采取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比如微软借助世纪互联蓝云实现在中国的落地,亚马逊则和光环新网合作寻求落地,IBM则与世纪互联等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甲骨文公司也是与腾讯展开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新华三集团作为HPE和紫光股份的合资公司,却没有帮助落地HPE的云计算业务。
猜想二: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让HPE知难而退
除此之外,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也注定了今天其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结局。
除了国际巨头纷纷加码中国云计算市场之外,BAT等互联网巨头以及传统如浪潮、联想、曙光等IT巨头也在角逐中国云计算市场,青云、UCLOUD、华云数据等新锐云计算企业也成长迅速,中国市场已经是红海一片。
在这种情况下,HPE中国云计算业务落幕也就容易理解了。
猜想三:HPE在云计算业务上日渐式微
不仅如此,HPE作为老牌的IT巨头在云计算的转型上并不顺利。自去年年底惠普完成分拆之后,HPE专注于企业级的IT 解决方案、基础设施以及软件和云服务,但进入2016年以来,HPE却叫停了Helion公共云服务,专注于私有云;然后,HPE又对外宣称会把Helion OpenStack团队和Helion CloudSystem团队整合为一个新的云部门。
而在9月初,HPE发布的2016财年第三财季财报示,惠普企业第三财季净营收为1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1亿美元下滑6%。随着业绩持续下滑,惠普企业也在试图剥离非核心资产,并借此刺激业务增长。英国软件公司Micro Focus宣布,计划以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惠普公司旗下的软件业务部门。
在《连线》杂志最近的一篇报道中称:曾经有一段时间,英特尔、惠普、戴尔和EMC等硬件巨头认为,应对变化的最佳办法就是让自己变成软件企业。其中,惠普以111亿美元收购了大数据公司Autonomy,交易金额达111亿美元,比今天的售价降低了23亿美元;戴尔和惠普还认为它们可以变成云企业,但是这种策略也没有获得成功。无奈之下,它们只好再次进行重组。其中,惠普一分为二。既然无法变成软件公司,这些硬件公司只好回到老路,继续搞硬件。总而言之,硬件巨头们苦苦挣扎着让自己适应未来的科技变化……
结束语:日前,笔者在一篇《戴尔并购EMC尘埃落定 行业剧变刚刚开始》文中这样写道:未来,IBM、甲骨文、思科、英特尔等传统IT巨头也将会在这场变革中迎来剧变,甚至,如戴尔并购EMC这样的交易将持续上演。比如,曾经的惠普公司已经拆分为惠普企业(HPE)和惠普,甚至还一度传出HPE寻求出售的消息。如今,HPE在云计算业务上的举步维艰似乎也预示着未来在战略方向上存在困难,甚至,HPE被整体收购或许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只是,谁会接收HPE呢,会是甲骨文吗?
本文为科技新媒体“常言道”(微信公众号:changyandao1)出品,作者丁常彦。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