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苹果WWDC大会之前,沉寂多日的微软憋了一个大新闻:262亿美元收购企业级社交平台LinkedIn,较之最近一次收盘价溢价50%。收购之后,LinkedIn将与微软Azure云平台和Office 办公套件 整合,还将与微软其余企业级业务协作,并帮助微软实现社交梦想。262亿美元相较于LinkedIn最高市值不算夸张,但从绝对数值来看,LinekIn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并且对行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LinkedIn卖出好价钱成中国企业级市场利好
LinkedIn卖身成功,无疑会给慢热的中国企业级市场尤其是对企业社交软件再添一把火。这一收购事件,让我首先联想到的中国公司是金蝶云之家、脉脉和阿里钉钉这三家公司。
近年来,中国消费互联网市场进入红海,互联网+则带动企业信息化的诉求日趋强烈,中国企业级市场正在呈现井喷之势,备受互联网巨头和明星资本力量的追捧。不少企业级软件都获得投资,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巨头开始大力投资企业级市场,而金蝶等传统企业软件巨头也开始谋求互联网化。
产品形态与LinkedIn相似的有脉脉和微博微人脉,两家还曾上演口水战,并打起官司。除了它们之外,企业社交软件还有三大玩家:金蝶云之家、阿里钉钉和企业微信。
阿里钉钉与企业微信最近刚打完口水战,比较高调。金蝶云之家相对低调,但实力却不容小觑,今年请了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做代言人,名声大噪。其做移动办公最早,现已更新到7.0版本,截止到2016年5月底其用户数超过了2000万,企业组织数突破了180万,来自IDC的一份报告显示,金蝶云之家在大型企业市场排名第一,其最大优势是基于金蝶多年专业的企业级市场经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移动办公服务生态,拥有8万第三方企业应用,合作伙伴包括WPS、 Coremail、爱客CRM等,LinkedIn+Office的协同在云之家上已经实现。
上述三大平台均定位社交,引入用户简历管理和展示、职业关系导入和管理,以及UGC和信息流功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相对于LinkedIn,它们占据用户工作场景,粘性将更强,未来可期。
微软收购LinkedIn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巨头聚焦企业级市场的形象,Amazon、Google以及中国的BAT、京东等巨头,很可能会加入到企业级服务“买买买”的大军之中,这对企业级软件创业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则好消息,不只是可以卖出好价钱,还能与巨头资源进行更多整合。
B/C混搭是LinkedIn成功之道和价值所在
2003年,扎克伯格还没创立Facebook,“社交网络”这个概念都还没有。LinkedIn创始人因为“人际关系管理将在商业社会发挥巨大作用,而互联网能为其提供最好的工具。”这个初心走到一起,创办了LinkedIn。LinkedIn现在的标签是,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网站。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它帮助人们管理收到的名片,通讯录,以及背后的职业关系;它是人们的在线简历生成器和展示平台,用联合创始人Allen Blue的话说是“帮助用户找到一份他们喜爱并擅长的工作。然而,Linked并不是一个招聘求职网站——如果定位于此,市值不可能达到百亿美金。LinkedIn求职的基础是商务社交关系。其拥有4.33 亿用户,超过1亿的月活跃用户,这些用户资料完善、目的明确,很少有垃圾用户。除了用户账号体系之外,LinkedIn还有完善的社交关系,基于通讯录,引入了一度、二度和三度人脉。现在LinkedIn又上线了UGC功能,有了信息流,用户被沉淀下来。
用户可通过LinkedIn订阅销售信息,尽早发现商机,这种订阅服务需要付费;用户可去联系上司的某个朋友,这时候需购买会员服务。基于职业社交关系,LinkedIn面向个人用户的商务需求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并形成商业模式,付费订阅服务在上个季度占总营收17%。
LinkedIn的另一重价值则是“企业级服务平台”。
它帮助企业解决招聘需求,世界500强的企业均是其客户,人力资源经理、猎头,均十分依赖LinkedIn获取简历,LinkedIn则提供类似于简历筛选的高级服务盈利,与常见的在线招聘网站并无太大不同,这部分被称为“人才解决方案”的收入在LinkedIn营收中占比高达65%。除了招聘业务之外,LinkedIn还面向企业推出了营销服务,如果企业想要影响具有某些标签的商业人士,可以发布精准的定向广告,例如向企业高管发布高端汽车广告,这部分收入占比达到18%。
LinkedIn的商业模式,是即2C又2B的混搭平台,即有“用户”又有“客户”,这样的平台在中国并不多见。正是因为从2C的简历和关系管理平台,转型到2B的商业关系服务平台,让LinkedIn找到了盈利模式,并确立了其远远大过于招聘网站的价值,形成“社交+招聘+媒体”的三位一体。被微软收购之后,B/C混搭模式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微软本身就是B/C通吃的软件服务巨头,即面向用户提供设备、系统和软件,又面向企业提供各色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这与LinkedIn的商业模式不谋而合。
B/C混搭成为中国企业级服务平台的机遇
LinkedIn带来的启示是,一个平台,B/C混搭并非不可能,并且还能两头“通吃”,形成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其能够成为企业招聘和营销服务平台,一大原因还是在于高价值用户和商务关系这两大基础。而这一点,是中国许多企业级软件都具备的条件,或者至少具备了其中一点。
一个逆向思维是:LinkedIn能够从2C平台跨界到2B服务,反过来做2B服务的平台能不能去做2C业务?当然可以。相对而言,2C到2B的尝试者较多,例如QQ分裂出企业QQ,微信分裂出企业微信。而2B转型到2C服务的要少一些,不过,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笔者曾与金蝶云之家的CEO田荣举有过一次长谈,在其看来,巨头们包括金蝶做企业办公市场,看上去是做2B业务,其实最终都会做2C。云之家要做移动工作的“入口”,大家上班第一时间就是打开移动办公软件,有超过8个小时在这个平台上,还有自己的职业资料、工作数据和商业关系,基于这些信息,平台做类似于招聘、广告、培训之类的企业服务的同事,还可面向企业员工推出团购、内购等电商业务,外卖、用户等O2O生活服务,进而实现2B+2C通吃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阿里巴巴做阿里钉钉的终极目的之一,同样是要从企业社交切入到个人社交,从企业服务切入到个人服务,这款产品已经与阿里系的C端业务例如电商等协同起来了。
要从2B转型到2C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手里要有用户。如果只有客户,与客户的员工或客户的用户没有建立直接联系,很难转型消费级市场。现在许多企业级软件都是通过给企业客户服务,直接与其员工、与其用户建立了联系,服务客户的同时拿到了用户,这为B/C混搭创造了条件,相信会形成许多新的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luochaotmt)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