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怀旧。但只有成功者的陈年旧事才会为人关注。人们关注成功者在光环之下的一言一行,同样会关注他们在成功之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媒体也乐于去翻查他们的过往记录,从蛛丝马迹中去还原一个人的过往经历。
马云创业维艰时期的视频在优酷上有着很高的阅读量;张小龙的饭否被暴露之后迎来大量网友前去膜拜,带来的流量比饭否一个月的都多。现在,雷军自己公布了一篇20年前的文章,同样有类似效果:一个人有了身份之后,说的话就难免会有修饰、包装乃至伪装的成分;一个人成功之前说的话,反而比其在成功之后说的话更有启示意义,因为更加真实。
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雷军,一个更真实的雷军。甚至从这篇文章还看到了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小米,为什么雷军会如此成功——这有一些“事后诸葛亮”,但它正好顺应了乔布斯所说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某个时刻会串联到一起”这个道理。具体来说,我看到了雷军的几个特质,贴在这里分享。
1、热爱。
“我爱编程这个工作,可以肯定我会干上一辈子”,类似的语句并不算少,至少从这篇文章可看出雷军对“编程”对“计算机”的热爱,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生,这种“热爱”并不是为了有份不错的薪水,有个光明的前途,仅仅是“热爱”这个事情。并且这种“热爱”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偶然发现。“当我学了一点电脑知识后,就发现电脑将是我人生的最爱。”
事实证明,不论是金山还是小米,都体现了雷军的对计算机的热爱——有人说雷军后来没有编程了没有兑现承诺,有人会说雷军后来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手机上,但其实都还算同一件事情。“到今天,我也依然是一个程序员,一个软件工程师。”,雷军现在还这样认为——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敲代码的人。
就算做小米,雷军也是以一个“发烧友”的角度来定义小米。雷军做小米之前背包里背着一包功能机、用过上百台手机这类故事很多人听说过。从发布会也可看出雷军更热衷于去谈产品功能、材料细节、性能跑分这些“用户侧”的东西,反观贾跃亭则热衷于谈“生态”,周鸿祎老是谈“友商”。这是领导人的风格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事实上,乐视生态确实更会布局,做得有声有色,从视频网站出身构建了一个只有阿里能够媲美的庞大复杂的生态体系。
2、抱负。
“当我上学的时候,高级程序员也曾是我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技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后来发现无论多么高级的程序员都没用,关键是你是否能够出想法出产品,你的劳动是否能被社会承认,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高级程序员绝对不是追求的目标。”
从这类话语可以窥见雷军在20年前的抱负,对于一些人来说,在一个行业做到“专业”,做到“顶端”就是终极目标,但雷军有着更大的抱负——这并不是作文比赛,没必要虚伪,因此相比高级程序员,其更追求社会认可、社会财富创造。事实上,在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已实现财富自由,是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创办小米,不只是一个生意,不只是为了赚钱,尽管之后小米因为种种原因受到各方非议、指责、唱衰,但不得不认可雷军的初心。
用时髦的话说,相对于眼前的“苟且”,雷军更在意“诗和远方”。
3、执着
“韧性和灵性”是成为高级程序员的基础,雷军自然不缺这两点。除此之外,雷军还有执着。“当我有资格上机的时候,发现电脑世界太美妙,就一头扎进去。”“后来,才明白,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程序才会有意识。”
雷军看中一件事情,都会全身心投入、一头扎进去做,这种执着的精神,是成功人士身上共有的特性,这里说的成功人士不包括只是在赚钱上成功的人。
还有几个点很有意思:
1、对工匠精神很早就有理解。认为编程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并以石匠举例,还说到了锤子罗永浩现在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
2、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选择擅长的事情。读书时不擅长与同学搞关系,与计算机相处比跟人相处更简单无疑解救了他…“面对电脑的时候,立刻顿悟:电脑还是自己最擅长干的事,也是最顺手的事。”
……
更多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去解读吧。
只是,道理大家都懂,知行合一最难。
文/雷军
今天有朋友发给我一篇我在20年前在BBS上写的帖子。那还是1996年,我们通过电话线拨号连接到西点BBS上飙帖子玩的年代。
那是一个互联网混沌初开的年代,那是一个BBS和Email几乎主宰了全部互联网的年代,那是一个青春的理想和热血沸腾的年代。
我是一个程序员,一个软件工程师。到今天,我也依然是一个程序员,一个软件工程师。
本文是20年前我对程序人生的一点看法。20年后的今天,重读之后,这依然是我对程序人生的态度。
2016年3月24日 雷军
正文:程序人生
[题记] 如果程序人生的话,这条路太漫长
“程序人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刚开始时我并不明白。这个词源于业余 BBS 站,站上 PROGRAMMER 栏目的中文名就是这个词,英文翻译过来就是“程序员”,但程序人生又比程序员多了很多含义,似乎多了一种沧桑感。但不管这么多,讲讲编程感受不算跑题。
首先我先讲讲自己的路,这样也许大家才能相信我的坦诚和我的这篇编程感受的真实性。这些感受是我个人感受,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我的程序人生路
我并非天生喜欢电脑,上高中时也没有想过程序员的生活。我学电脑非常偶然,小时候的一个好朋友上大学时选择了电脑专业,为了和这个朋友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也选择了计算机系,开始步入程序人生的道路。
当我学了一点电脑知识后,就发现电脑将是我人生的最爱。读书时,我不是特别会搞关系的人,同学关系说不上差,也好不到那里去。我是八七年上的大学,我们大一下学期才有专业课。当我有资格上机的时候,发现电脑世界太美妙,就一头扎进去。当时用的是 Motorola 68000 (相当于 Intel 8088), 540K 的内存,运行的 UNIX 操作系统,八个人一起用。
大二学 PC,又过了一学期,开始出现在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干活,当时写了现在还有人用的 RI (一个清内存的小工具)。又过了一个学期,开始和校外的公司接触。大二暑假,和一个朋友组建了 Yellow Rose 组,写了我第一个商品软件 BITLOK 0.99。后来开过公司也写过一些软件。
大学毕业后,分到研究所,不太适应研究所的气氛。调槽到金山软件公司,开始了职业程序员的生涯。后来成了北京金山软件公司的经理,但我还是一名程序员。
编程的感受:程序员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
我刚接触电脑就发现电脑的妙处,电脑远没有人那么复杂。如果你的程序写得好,你就可以和电脑处好关系,就可以指挥电脑干你想干的事。
这个时候你是十足的主宰。每每你坐在电脑面前,你就是在你的王国里巡行。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电脑里的世界很大,编程人是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你可以想象到电脑里细微到每一个字节、每一个比特位的东西。
我爱编程这个工作,可以肯定我会干上一辈子
不少人认为程序员最多干到三十五岁就可以收山换环境了,脑子也差不多该歇歇了,体力也不支了。并认为写程序是年轻人的事情,到了一定岁数,估计没什么人再当程序员了。
当我刚有一点水平的时候,我也认为编程辛苦,也想三十岁后干别的。当我年长一点后就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一个人大学毕业就二十一二岁,有点水平的时候可能二十五,接着就是老婆加上孩子和房子等等诸多事情。
一切搞掂的时候,也许就是三十五岁。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选择程序人生的道路。
电脑进入我国时间不短,但真正大规模开始用,还是八五年 PC 开始的,因此国内真正写电脑程序的人最长也就写了十几年(不知道是否还有这样的人)。由于电脑应用在国内时间比较短,国内开发的主力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但这不表示程序员如同红粉佳人般的容易衰老。美国和台湾开发以三十四十多岁的人为主。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没有什么不能做的(现在还能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而且更要命的是好象我们特别聪明,特别适合开发软件,比老外强得多。当我们真正接触那些杰出的开发人员的时候,发现他们太厉害了,都有十多年的开发经验。虽然也有很多年轻人做了很多好东西,但决大多数的产品出自这些有丰富开发经验的程序员的手。
刚毕业的时候,编程不仅仅是爱好,而且也成了一辈子的工作。整天不知道写些什么东西,觉得特别没劲,找不到感觉,特别灰心。后来,才明白,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程序才会有意识。
写程序简直是在自杀,巨费精力巨费脑子巨累。但我爱编程这个工作,可以肯定我会干上一辈子,虽然我没有打算一生只干这一件事。用一生来编程序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如果碌碌无为,为交差写点程序,这样写两辈子的人都有。但如果想全身心地写程序,写十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不少朋友都洗手了,有时我也想“用什么电脑,Windows 外的世界不是也很大吗?”。面对电脑的时候,立刻顿悟:电脑还是自己最擅长干的事,也是最顺手的事。
高级程序员不是追求的目标
有的人学习编程技术,是把高级程序员做为追求的目标,甚至是终身的奋斗目标。后来参与了真正的商品化软件开发后,反而困惑了,茫然了。
一个人只要有韧性和灵性,有机会接触并学习电脑的编程技术,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程序员。刚开始写程序,这时候学得多的人写的好,到了后来,大家都上了一个层次,谁写的好只取决于这个人是否细心、有韧性、有灵性。掌握多一点或少一点,很快就能补上。成为一个高级程序员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当我上学的时候,高级程序员也曾是我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技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后来发现无论多么高级的程序员都没用,关键是你是否能够出想法出产品,你的劳动是否能被社会承认,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高级程序员绝对不是追求的目标。
编程不仅仅是技术,还是艺术
有人认为编程是一种熟练工种,也有人把编程说成是艺术创作。这两种意见争论比较激烈。
我们换个工种来看,石匠应该是熟练工种,属于工人,跟艺术似乎沾不上边。但正是这些石匠,给我们留下多少文物古迹,如乐山大佛、莫高窟等等。应该说这些石匠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文化财产。
现代软件工业已具相当规模,很多软件的完成需要的是大兵团作战。
一名普通程序员接受编写某一模块的任务后,往往只是写代码,发挥的余地很小。在大项目中,很多程序员只能了解到和自己所编模块相关的很局部的细节,另外还受到开发环境的限制,真的很难体会到自己在从事“艺术”创造,更多的时候是感到自己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有的时候还担心自己苦苦参与的这个项目究竟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在同类产品中有竞争力,会不会开发出来以后就因为硬件的发展,操作系统的换代而过时。。。
我认为编程的工作和石匠比较相似,有很多是技术活甚至是体力活,但编写优秀软件是件很难的事。这两种想法都有片面性,编程应该说两种属性都有。编程不仅仅是技术,也还是艺术。
编程是技术活,才有可能大规模进行,才会有软件工程。也正是编程是艺术,才会有如此多的好产品。
=== END ===
--- 雷军 (ID: Lei Jun) ---
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都没有说
--- Blue Wave/DOS v2.20
* Origin: West-Point Programmer‘s BBS * 86-10-6237-8307 (6:650/27)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