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华为“体外创新”:蓝军荣耀的逆袭之路

文/郝小亮,原载于《商界评论》6月刊

“三年前华为快垮了”,年过七旬的任正非前不久接受采访时如此说到。过去几年,创新大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原本在中国最大移动通讯设备厂商位子上,坐得稳稳的华为,也不得不接受来自本土竞争对手的挑战。早在2013年底,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上重提华为“蓝军”机制,就被外界解读为华为的危机感正在加重。但随后华为推出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正式开始了与竞争对手小米从跟随到反超的大戏。

最大的威胁来自行业之外

三年前,华为的竞争对手小米,一家没有厂房,不生产一个零件的手机厂商卖出去了1870万台手机,销售额达到316亿元,并且野心勃勃地将业务线延展至电视、路由器等领域。雷军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提到华为:“我们看到华为等行业巨头们,终于感受到了小米模式带来的行业形势变化,纷纷喊出向小米学习的口号。”

尽管华为等传统手机厂商已经意识到,学习小米模式的必要性,但仍然无法阻挡后者爆发式的增长。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小米已经成为中国市场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并一直将这个纪录保持到了2015年的第二季度。小米几乎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奇迹,互联网思维的代名词。而雷军的“风口论”也因此一度甚嚣尘上,被业界奉为圭臬。

现在回头看小米的发展路径,实际上它赶上了两个“风口”,一个是国内智能手机换机潮,一个是互联网销售渠道的爆发。在传统手机厂商,仍以运营商和线下渠道为主要销售渠道时,小米大胆地选择了电商渠道,并以饥饿营销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加之精心打造的“发烧”文化,最终成就了一个现象级的品牌。

硅谷精神教父凯文·凯利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番话:“不管你们是做哪个行业的,真正对你们构成最大威胁的不是现在行业内的对手,而是那些行业之外你看不到的竞争对手。”现在来看,这句话用来送给小米出现之前的华为,再合适不过。然而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就如同小米也不会预料到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会被一个模仿者一步步赶上,并最终实现了对自己的反超。

“体外创新机制”下的蛋

2013年12月16日,华为正式推出互联网手机荣耀品牌,这在今天看来是华为终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荣耀品牌推出之时,目的相当明确,发布的两款产品荣耀3C、荣耀3X分别剑指红米和小米。而华为之所以没有在原有的终端业务之下与小米展开竞争,而是以一个全新的品牌进入市场,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华为原有的终端产品留给消费者的印象是稳重、商务、大气,这与年轻的互联网人群的消费属性并不相符。假如仍以华为品牌撬动这部分人群,难度可以想象。另一方面,如果轻易打破华为品牌的自身定位,也面临着失去原有消费群体的风险。

此外,从市场规模上看,尽管小米的出货量在国内市场已经十分巨大,但在全球市场上与华为还有很大的差距,二者不在同一个体量上。如果以华为品牌直接与小米开展竞争,未免有“掉价”之感,余承东也曾在公开场合强调华为的对手不是小米,而是苹果、三星。

于是,一个全新的品牌“荣耀”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了。荣耀是一个独立于华为体系之外的品牌,在品牌定位、营销模式、品牌文化上与华为都截然不同。相对较为传统的华为而言,它更像一个大胆的实验品,用“体外创新”的模式放手一搏。

华为的“体外创新机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海尔提出的创客模式,张瑞敏认为企业不应该只有一条命,而是要以自我拆分的方式孵化出多个品牌,成为一个有多条命的企业。这些品牌各自独立于企业体制之外,同时又能够独当一面。荣耀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它是华为“体外创新机制”下的蛋,并一步步成长为华为在终端业务上的第二条命。

也许华为本身也没有料到,荣耀会在随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迅速成长,成为一个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手机品牌。2016年3月份,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华为天猫旗舰店正式改名为“荣耀官方旗舰店”,这预示着荣耀在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之后正式与华为划清界限,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智能手机品牌。

从跟随到反超,华为赢在终点

在荣耀与小米的追逐中,前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种追随体现在品牌文化、营销模式以及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在追随阶段,荣耀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在品牌定位上,一开始荣耀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清晰。品牌刚成立时,荣耀向外界抛出了“谁与争荣”的口号,这个口号里隐含着的信息是,作为一个新兴品牌,荣耀希望能比“友商”做得更好。但随后荣耀又发现它们真正在意的并非竞争对手,而是消费者。荣耀的目标不是竞争,而是消费者的认同。

之后,荣耀重新调整了品牌定位,提出了“荣耀之路”的口号,这个口号赋予了荣耀人格化特征,将品牌隐喻为一个奔跑在路上的年轻人。虽然与人更近了一些,但还是不够。于是荣耀又提出了“勇敢做自己”的品牌理念,并带着这种理念介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之中,进一步拉近了品牌与人的距离。

对比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品牌理念,荣耀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上更为灵活,距离消费者也更近一些。小米所谓“发烧”更多的聚焦在产品本身,这很容易在产品出现问题时,引发消费者对整体品牌的反感。可以看出,荣耀在对小米打造品牌文化和粉丝经济的学习上并非盲目的追随,而是有着自己对市场、消费者的思考。

而在营销模式上,荣耀与小米同样选择互联网渠道,包括荣耀官方商城建设,以及第三方电商平台渠道的铺设。由于发力渠道足够聚焦,且在每次大型促销活动前通过媒体进行充分预热,2014年“双十一”期间,荣耀全网销售突破10.6亿元,问鼎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亚马逊、唯品会五大电商手机类销量冠军。2015年,荣耀再度拿下“双十一”手机品牌销售额冠军,“双十一”当天销售额超过11亿元。

随着互联网渠道的增长趋于平稳,荣耀从2016年开始推动渠道下沉,从单纯的线上渠道扩展至线下渠道。但这时的策略转变已经摆脱,对小米等竞争对手的追随痕迹,而是在行业中掌握了一定主动权,成为许多品牌学习的目标。

到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外多家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发货量增长81%,取代小米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供应商,小米智能手机发货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这组数据随后被媒体解读为“小米神话的破灭”,而华为则在荣耀的助攻之下再度抢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

曾经的终端销售冠军华为,在互联网时代被不生产一个零件的小米所超越。而华为通过“体外创新机制”打造荣耀品牌,用两年时间完成从跟随到反超的过程。这种学习和适应能力值得每一个中国企业学习,而这样一出反超好戏,也足以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文章原载于《商界评论》2016年6月刊,原标题为《华为:弯道有荣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6-13
解码华为“体外创新”:蓝军荣耀的逆袭之路
文 郝小亮,原载于《商界评论》6月刊“三年前华为快垮了”,年过七旬的任正非前不久接受采访时如此说到。过去几年,创新大潮席卷了整个中国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