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微信日转账笔数增长超一倍,用户对微信支付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这对天生社交范儿、能切入用户多重生活场景的微信而言,又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但对支付宝来说,这恐怕并不是个好消息。
2015年为了能够打造属于自己的消费场景,阿里和蚂蚁金服重金复活了沉寂六年多的口碑网,试图在本地生活消费领域分得一杯羹。业界最初认为,阿里大手笔进入O2O领域,很可能会成为美团点评的最大对手,因为后者是腾讯迄今为止对创业公司最大一笔投资。
借助口碑的场景,支付宝可以弥补自己与腾讯在场景支付方面的差距,从而实现引流带来增量。但不久后,疑问接踵而来。
按照口碑官方的说法,它希望这一次的转型能够为平台上的商户提供营销价值。在此之前,这家2004年就诞生的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转型:一次是2006年阿里注资口碑,转为生活消费信息网站,另一次是2008年口碑被并入雅虎中国切入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然而三次转型的口碑依然没能找到方向感。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口碑一直希望在O2O市场打开局面,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先是海底捞、外婆家、西贝莜面村否认将联合投资入股口碑网,再是双十二“全球狂欢”大促因强制商家参加活动导致集体抗议,此前更曝出300元开店的刷单丑闻。
更重要的是,此前被支付宝寄予引流厚望的口碑,现在却要靠支付宝流量庇护。我们日常最常见的情况是,消费者在线下消费结账时,面前最显眼的是支付宝和微信两个支付提示。在不少餐厅,消费者在结账时,会主动向店家询问能否使用微信付款,“因为这不用我额外打开一款APP”,一位消费者如是说。
来自Trustdata的报告指出:2016年4月至6月,微信每日C2B扫码支付数上升近六成,用户在O2O场景下对微信支付的依赖性快速增强,这意味着,支付宝不仅难以借助口碑实现引流,而且就连通过支付拉新给口碑的引流都变得难上加难。
事实上,作为支付宝重金打造的场景入口,口碑面临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合并后的美团点评,一个是投入200亿的百度糯米。这意味着,口碑虽然背靠支付宝,但在引入商户的诉求方面,远比上述平台迫切的多。然而,口碑向商户一再强调的“以生态方式推动餐饮O2O”的模式,却从去年至今,频频遭遇失利。
2015年,在口碑联合支付宝和商户的双十二大促中,纯粹的烧钱模式引发了合作商户的不满——海底捞方面指出,五折的优惠促销既降低了海底捞的品质,也不利于其长期发展,依靠烧钱也不能真正培养忠诚的客户。即便这一天用户通过口碑网消费了,但当补贴没有了,用户可能也就跑了,更何况,这种贴钱的营销模式比起被口碑“摒弃”的团购模式,补贴力度更大。
在日前某机构对北京61家大中小餐厅负责人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与口碑有过合作,原因是支付宝付款便利,会不定期提供补贴活动,特别是刚投入运营的新餐厅,更愿意与口碑合作,因为可以通过支付宝刷单,虚增自己的订单数据。
另外超过半数未与口碑合作的受访者则认为,与口碑建立合作意义不大,原因是已经或正在进行的营销活动都是支付宝在发力,口碑给商户带来的营销价值几乎可以忽略,更谈不上引流,而且有些餐厅本身有自己的会员系统,客源固定,回头客很多。
在这些受访者中,一个高度一致的看法是,口碑更多的只是支付工具,这正是其尴尬所在。
对消费者而言,在餐厅用支付宝付款跟用微信支付没什么不同,对自带社交属性的微信来说,用户在支付过程中往往少了一个重新打开APP的过程,这意味着在用户体验上,微信支付更具优势;对商户而言,口碑无法提供营销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商家要自己烧脑策划营销活动,还要自己放血进行让利优惠吸引客户,这对于一些中小商户是很繁重的任务,不可持续。
业内人士坦言,从做开放平台到进行生态建设,口碑都远远落在了竞争对手后面,作为后发制人的杀手锏,口碑本可以通过建立壁垒,用技术优势为商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发展,但一年时间过去,口碑却依然原地踏步,缺乏创新,就连所谓的“新模式”,也与大众点评和美团的“闪惠”、“优惠买单”一模一样。
眼下最重要的,是口碑需要将营销理念深化成可执行的解决方案,如果最终只能停留在结算工具这一层,那么不仅“支付即会员”成为一纸空谈,就连支付宝一直渴望的生活场景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
挨踢客,非资深品牌公关人士,观察公关、营销、TMT八年,曾服务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现为河豚面膜创始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员、WeMedia新媒体联盟成员、多个互联网品牌公关营销顾问,已入驻百度百家、新浪看点、企鹅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客户端、搜狐媒体平台、UC自媒体、一点资讯等。个人微信号:aitike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