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孙恒
或许也是因为刘强东不断的挤兑,所以阿里日前关于打假的举措也是不停的出台。“任命苹果前高管为副总裁,负责全球打假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应对淘宝假货,开启‘全网举报’系统”、“设首席治理官,‘灭绝师太’率2000人专职打假”等,同时不忘挤兑回去,“阿里不会像京东那样一味回避‘假货’的问题,掩耳盗铃不解决问题,更不能把消费者当作可以愚弄的对象。”
行走在打假路上的阿里
阿里其实一直行走在打假的路上,每年都会出台相应的规定,尤其自纽约交易所上市以后,因为不仅有国内市场的压力,更有来自海外市场的倒逼,所以打假的姿态更是严肃而认真。
譬如,2014年12月23日,阿里首度对外披露: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集团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配合品牌权利人年处理600万条侵权商品链接,配合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涉案金额近6亿元。
再以2015年为例:4月,阿里移除了大量问题商品链接,推出“诚信机制项目”;5月,阿里启动“中国制造”计划应对打假;同时,阿里宣布“满天星计划”正式发布,指通过二维码形式为每个商品设置的唯一身份码,通过手机淘宝扫码即可对商品进行防伪溯源。
6月,阿里与浙江省工商局签署《联合打假合作协议》,省工商局还出台《关于发挥工商职能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包括实施网络品牌创建、健全网络消费维权预警等五大方面20条措施。
文章开头的三个举措则都是阿里12月份的打假动作。而“大数据打假”更是阿里引以为傲的方法。
努力打假,我们其实都一样
罗列阿里打假之举,并不是为阿里打假而正名。而是想由此说明,对于假货的态度,我们其实都是一样:深恶痛绝,努力打假,并为之做了很多努力。就像我们不怀疑刘强东在2014年年会上所说的“永远把假货水货当做天敌,是我们的死敌,不惜一切代价”,也倾向于相信马云曾经提到的“假货是阿里巴巴未来30年最大挑战,阿里巴巴必须严肃的对待假货,采取所有的方法去打击假货”。
尽管电商平台提供者本身不具有执法权,但其无疑具有天然的打假优势,其可以对线上的网店应进行严格的准入审查,对交易行为进行大数据监督,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的渠道,对网店售假给予处罚。反之,若是基于流量的需要而放开门槛,甚至对销售假货以及商业欺诈的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无疑将会为虎作伥加速生态的恶化。
政府自不消说。针对假货,我们的公检法系统正在日益编制一张无死角的监管网络。消费者亦是如此。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消费者宁愿抢购昂贵的洋奶粉也不愿购买国产奶粉,从而导致整个国产奶粉行业陷入困境,即是鲜明例证之一。而职业打假人的兴起,说明伴随着民间力量的觉醒,正在倒逼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促使消费领域立法、执法的进一步完善。
并且,也正在形成一种联动机制,各方合力打假。比方说,2014年底,阿里巴巴曾宣布与公安、质监、版署、知识产权局等政府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共同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小组”,同时与公安、质监等部门联手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为何我们又始终彷徨
有着相同逻辑,有着一致愿景,但让人沮丧的是,打假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一直打假却一直处于假货漩涡的阿里就是最好的说明。2015年年初和工商总局的撕逼就是因为假货;美国服装鞋类协会(AAFA)曾督促美国政府,再次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在线交易市场淘宝网列入“恶意市场”名单,原因也是淘宝的假货;12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对外宣告,将加大对阿里旗下消费购物网站的关注力度,并警告阿里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制止网站出售盗版和假冒伪劣商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缘何如此?根源在于,虽然假货具有原罪,但伊始时我们却又因之受益。从大的方面来说,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又有着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的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们,仿冒和制造成熟产品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且能够获得最大限度地流通。举个栗子,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如果没有默认盗版Windows的存在,甚至官方不惜自毁国际形象屡次同微软打假部门扯皮来保护,中国目前互联网规模至少要缩减十分之一甚至更多。
正是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假货都来自于我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甚至一度把我国列为最大的假货实体市场。而在打假成效上面,根据2013年《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工商总局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共8.31万件,查处网络侵权案件300余件。如果按照最高的399件计算,占比约为0.48%。2015年4月—9月,不含日常散碎线索,阿里巴巴已向执法机关推送717条售假团伙线索,其中获各地执法部门立案的为330条,破获案件279起。由此可见,相比假货体量,线上查出力度依旧很小。
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阿里,本就是靠淘宝发展壮大的,相对于京东、亚马逊等自营平台,进货渠道单一,淘宝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大百货。从最初马云祭起免费大旗,向易趣宣战,到淘宝成功打败易趣并成为C2C领域的霸主,数百万商家功不可没。而阿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直施行免费开店的政策,强化低价的特色,最终,市场份额确实赚到了,但假货也开始成为淘宝挥之不去的痼疾。
也正因此,马云一边说假货集团“最怕的是到淘宝网去卖,很简单,阿里巴巴很快能查出谁在卖谁在生产,通过这些数据公安马上扑上去了”,一边会说“……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这种责任。淘宝只能认下它,解决它。”“互联网上假货泛滥归咎于易受骗和‘贪心’的消费者”。
甚至,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在监督、审查、销售、信用评价、员工管理方面,会为“假货”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提供一定的便利。因为真的彻底肃清依旧占据阿里近70%市场份额的淘宝(2014年第二季度数据),相当于让阿里自裁。这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啊!”
打假之路漫漫,唯有从今上下求索
是的,诚如刘强东所言,”中国电商未来的出路在于品质化、品牌化“,“万众创新”的语境下,也诚如北大教授周其仁所言,“中国正面临一场‘品质革命’”。但是,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发展时间的长短。
一方面,“电商下乡”也难免伴随着“假货下乡”。现实中,已有数据资料显示,目前社会上的假货和伪劣商品已经有半数以上销往农村市场,其已成为假冒伪类产品的“重灾区”。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2014)》曾预测,到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将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长点。当农村电商这块处女地被进一步的开发,现有的假货阵痛势必依旧会在农村电商继续上演。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我们非但没有只争朝夕的决心,反而认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假货问题会自然而然的得以解决。以为到时,我们也会有一个像英国标准局的东西——一个真正有公信力的中国人自己的认证体系“ProudlyMadeinChina”(中国精造)。
但事实上却不一定是。德国制造业之所以那么精良,日本的一个马桶盖之所以都会让我们抢购,根源在于他们的“制造精神”已经渗透到他们每一个公民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上,而我们过马路的方式却至今没有矫正。如果再沉醉于“五千年文明”、“礼仪之邦”、“文化自信”等故纸堆中,何时才有精良的设计和质量呢?世界,又会给我们更多的耐心吗?
是故,打假之路漫漫,唯有从今上下求索。
本文首发科技评说(kejips),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