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十月,气温骤降,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是收获的时候,也是季节变化较明显的月份。对互联网行业而言,今年的十月,动荡也格外剧烈。从月初的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到月中的阿里收购优酷土豆;紧接着一周多后,携程、去哪儿牵手。短短的一月时间,互联网小巨头们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似乎已经提前步入了寒冬。再结合此前的58同城和赶集、滴滴和快的,会发现今年互联网行业的重磅整合特别多。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竞争激烈让各方耗过大,而为了资本利益最大化,大家抱团取暖、增加估值虽然是下下之策,却也是条“捷径”。
值得说说的是,相比较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动荡,很少有人再去关注这些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头企业合并后的状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和预期。
携程和去哪儿刚刚完婚,今天就有消息说,庄辰超很可能出局,去哪儿由梁建章接手。虽未经当事人证实,端倪初现。
那么,更早的美团与大众点评呢?合并之初,也有分析认为,大众点评和张涛出局的可能性大,那么现如今,事件又有了什么新变化?整个行业又经历了哪一番“革新”?
当初的预测成真了吗
1、 团购尚未死
新美大的消息一传出,很多人说团购会逐渐被淡化。其实早在今天开始,就有很多唱衰团购的声音。加上大众点评上线了闪惠移动支付和美团推出了手机买单功能,各自都在加深去团购的战略措施,行业巨头带动下的整个市场似乎都往去团购化的一个方向靠拢。但是团购真的会彻底消失吗?
根据QuestMobile的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大合并后的一段时间内(10.8-10.18),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团购业务波动和往常变动基本一致,并未出现大的不同。
尽管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希望旧的团购模式成为过去,以大力推进新的后团购时代,但无奈团购发展态势却没有外界看的那么消极。可能的原因有:
(1)、团购根基稳固,经过了近5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中国本地生活服务O2O领域中最为成熟的业务之一。用户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2)、虽然O2O不全是团购,但团购确实是O2O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团购是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核心也业务,是支柱产业。虽然外卖和其他生活服务O2O带来了后团购时代,但团购这种形式确实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替代;
(3)、目前看来,最有可能代替团购这种旧模式存在和发展的,就是美团和大众点评自己的移动支付。在移动端时代,移动支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众点评的闪惠和美团的手机买单功能尚未普及,大部分用户还会感到陌生。况且,团购是美团的硬件部分,也是盈利的保障,不可能轻易放手;
(4)、大众的关注由新鲜归于平淡,大家看到的团购已死也可能只是一个新兴事物从吸引眼球到习以为常的过程,当大家最其习以为常之后,会突然发现关于他的消息已经不那么多了。但其实,团购经历了几番大战,整个行业基本在消费端形成了习惯,正在进入“润物细无声”的阶段。
因此,虽然团购模式的无往不利让一些团购厂商尽力避免,但要彻底去除这种模式的痕迹基本不可能,他们只能基于基础团购不断拓展的场景化服务和消费方式,以及对各线城市的布局集体发力,这样才能在慢慢去团购化的同时保持盈利。
2、 补贴幅度减小,但烧钱难终止
美、大的合并后,一些声音认为会终止烧钱,甚至有消费者担心补贴会停止。但其实不然,目前看来,美团和大众点评上面的补贴依旧,只是那种激进的大幅优惠正在归于正常。
比如,现在正值万圣节之际,从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活动页面来看,补贴依旧持续,团购仍是用户主要消费方式。
(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开始页面)
团购和O2O均离不开补贴,这也是区别与上线模式的关键一点。尽管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但各自在品牌和业务上还是保持独立的运营,新公司实施Co—CEO制度,人员架构也将不变。重要的变化是将加强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在补贴幅度方面两家保持相同的步调。由此乐见,美大的合并,是避免了恶性竞争带来的烧钱乱象,但并不会停止烧钱,毕竟O2O发展的主线就是在于补贴,尽管厂商已经烧到乏力,但一旦停止,O2O模式面临更大的考验。
另外,即使美大两家结盟,但在整个行业中还有他们共同的竞争对手百度糯米,在外面方面也有饿了么的紧逼。百度糯米背靠BAT的百度,也是百度布局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实力和野心不容小觑。而饿了么的整体市场份额虽然比不了有美大合体,但在外卖领域的凶猛之势却是美大不可忽略的威胁。
未来还可能有哪些新变化
虽然美团、大众点评合并距今时间较短,业务上的合作并没有清楚的展开,但是还是有一些必然的可能的。
1、独立运营好景不会太长,吞并可能会发生
双方合并的时候称是以5:5的比例注入新公司,各自创始人王兴和张涛任联席董事长兼CEO,此外双方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但是目前美团和大众点评的估值差距较大,前者估值70亿,后者40亿,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不会和平共处,肯定有一方会套现走人。
而网上也不乏如张涛套现走人等等的“小道消息”,目前大众点评和美团均未做回应,并不知道消息的真假。
我们再回顾此前的合并案例,滴滴快的和美大的合并模式是最相似的。滴滴快的同样采用Co-CEO制度,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但是从合并至今8个多月的时间,原先说好的独立运营已经不复存在。滴滴在整合之后占据主导,快的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人员上看,快的的创始人团队已套现离开,此前的CEO吕传伟也在江湖上消失。更名为滴滴出行后,快的的痕迹正在从江湖消失。
再看58同城、赶集合并案。58和赶集的合并案是58战略入股赶集网,同时双方将共同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与赶集网按5:5比例注入独立的新公司。合并之后,双方的创始人同时担任58赶集集团的联席董事长以及联席CEO。在公司运营上,58和赶集由于各自的业务着重点不同,两个创始人分管不同业务。因此目前看来虽然双方中有一方稍出弱势,但一方吞并一方,真正合二为一的可能在哦短时间内还不会发生。比较到美大的合并案上,后两者在业务、用户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重合率,未来想要独善其身基本很困难。
商场从来都是大鱼吃小鱼的局面,两方合并,老大必然会吞并老二。况且,一个真正强大的企业是不会再内容形成两种力量的,在中国基本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美大暂时的独立运营可能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获得资本的信任,以解决当下共同的资金困局。美团CEO王兴日前也公开表示,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的过程中,红杉资本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可见,资本方面是希望两者在一起。另一方面是想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下完成双方的资源整合。
2、 饿了么会入局吗?
说到美大,自然不能忽视O2O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成员——饿了么。美大合并后,对于饿了么的独立性一直存在争议。尽管饿了么CEO张旭豪一再表示,饿了么将保持独立发展。但也难免让人捏一把汗。
饿了么的烧钱程度绝不亚于美、大,美大合并的初衷是减少恶性竞争带来的损耗,抱团取暖博资本一笑。这样的目的与也是饿了么的想法也并无二致。烧钱过度导致其目前境况不佳,加上资本的犹豫,竞争环境出现了更凶猛的对手,饿了么不仅需要钱,还需要有力的措施来解决烧钱问题。
联想最近发生的携程去哪儿合并案,携程吃掉艺龙才不过五个多月的时间,就在百度的推动下和去哪儿联姻。饿了么再怎么挣扎,最后也可能会殊途同归。
因此,时事所迫,饿了么想走独木桥必须要拿出有力的竞争优势才行,目前以饿了么的现状,未来再并入美大很有可能。
结语:
在美大合并后,最新的一个消息是大众点评宣布已与新加坡旅游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资讯内容、产品端和当地活动等方面 结合。除了国内,看来大众点评在国外的布局步伐也在加快,海外覆盖面也在不断增加。但对美团来说,这似乎不是很好的消息。虽然在国内,美团目前的综合实力是稍优于大众点评,但是结合大众的目前新动势,未来谁将成为什么样子,想象容易,定论难。
但我们还是需要回归本源——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决定企业规模的是效率,当扩张不能使效率增长时,应当停止扩张。细数近来的合并案例,虽然大多以合并为始,求垄断致胜,但最终能够发挥出1+1>2效能的又有几家,更多的结果一个对于另一个的消减和损耗。所以,我们的忠告也无非是希望这两家在各轮大战中浴血奋战得以留存的硕果,千万别轻轻巧巧的因为“止战”而殇。
而纵观全景,市面上多数判断屈从于,美大的合并是O2O的残酷淘汰赛慢慢来临的体现,各大O2O厂商除了面对相似体量的对手,还要对抗BAT的夹击,只有能熬过去的,才有可能成为细分领域的霸主。
但是,怎么熬、拿什么熬都是问题,抱团取暖是一说,抱团作死也不是没可能。目前,国内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优胜劣汰,认清自己、认清对手(朋友)、认清时势的,才有机会最终胜出!
以上内容为百略网原创,首发于百略网(www.ibailve.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