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伦周刊》被“打脸”?或许不一定

阿里巴巴与《巴伦周刊》的大战尚未完全熄火,大摩就迫不及待的出来为阿里巴巴站台。其在本周的一份分析报告中从核心业务统治力、新业务潜力、现金流能力和相对估值4个维度分析了阿里巴巴的优势,并且得出了“阿里仍是BAT中最有价值的平台”的结论。

《巴伦周刊》的论调虽然难逃"阴谋论"的嫌疑,摩根士丹利的分析也未必绝对公允。在前段时间媒体对阿里GMV增长率下降的质疑中,大摩就曾经挺身而出,力证天猫淘宝的前景良好,阿里巴巴GMV同比增长率的降幅并不大。如此义正言辞的站台背后,除了对于阿里的商业前景的信任和看好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出于其自身商业利益的考量。

而且昨夜股价的短暂回升也尚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巴伦周刊》的“打脸”之说现在或许还为时尚早。

一年前马云在纽交所敲响IPO的钟声的时候,阿里巴巴无疑给华尔街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旋风,首个交易日就大涨38.1%,投资人们疯狂购入阿里的股票唯恐在这场最大规模的公开募股中失了先机。上市一年中,阿里的股价最高曾达到120美元,几近其68美元发行价的两倍。然而此后这股旋风突然转了方向,阿里的股价开始一路下跌,多次破发,今年8月24日甚至跌至58美元的低点。

媒体多把此次下跌归咎于中国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以及华尔街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理解。诚然,中国金融市场和美国的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对中国的偏见也在华尔街的投资者当中根深蒂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要在华尔街谋求真正客观准确的评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证明。然而以一句简单的“不理解”就概括了阿里股价过山车般的大幅下挫或许会有点错怪了身经百战的华尔街投资人。

实际上,《巴伦周刊》的分析虽然或有意或无意的存在着某些“数学计算错误”,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尔街对于阿里巴巴未来发展的普遍担忧。

首先,受制于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阿里巴巴在其主业务电子商务方面的高速增长早晚将会迎来天花板。

从阿里巴巴8月份发布的2015年财报上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阿里巴巴集团营收为人民币202.45亿元(约合3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同比增长148%,达到了308.16亿元(约合49.70美元)。这一数据并不难看,然而相比于其去年52.1%的总收入增长率和170.6%的净利润增长率来说,今年的数据显然称不上漂亮。而此前华尔街分析师们普遍对阿里的增长寄予厚望,其对于阿里33.9亿美元的净营收预计最终被证明是高估了阿里的市场潜力。

而且在打击假货方面,尽管阿里决心很大,但却一直进展缓慢。在人口红利逐渐逼近开发极限的情况下,假货的横行对于用户粘性的冲击就显得尤为扎眼。就目前来说,阿里无疑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地位都很难受到挑战。然而,再大的饼也有被啃完的时候。如果假货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阿里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华尔街的信心,还有其放在第一位的“客户”的信心。

其次,阿里对于“做生态”的执着和狂热对于华尔街的投资者们来说也无异于一张看不懂的答卷。

除了电商之外,阿里将其战线拉到了医药、电影、教育、物流等方方面面。然而做生态并不等于看上什么买什么。在广泛的圈地占坑的同时,其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并没有实质性的大动作。阿里大生态的梦想距离变为现实恐怕还有很远的距离,也难怪阿里的支持者们指责华尔街过于关注短期盈利。

虽然阿里巴巴目前的表现让华尔街的投资者们感到了失望,但是大摩的分析也不无道理:就目前来看,阿里确实是BAT中最有价值的平台。其在电商领域82%的市场份额和在云技术方面的大量投资无疑给自身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数的可能性。

褪去了上市之初的光环,华尔街对阿里的投资会逐步趋于理性。而对于阿里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如何确保股票的短期波动不会对其长期业务的发展计划造成冲击。毕竟利益驱动下的投资人是最难讨好的。相比较之下,还是讨好自己的客户来的更为靠谱。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9-18
《巴伦周刊》被“打脸”?或许不一定
阿里巴巴与《巴伦周刊》的大战尚未完全熄火,大摩就迫不及待的出来为阿里巴巴站台。其在本周的一份分析报告中从核心业务统治力、新业务潜力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