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楠
这两年来,OLED在电视显示领域正经历着一场由波峰到谷底的动荡。
相比传统基于LCD/LED技术的液晶电视,OLED可以将屏幕做的更加轻薄,甚至能够卷曲,应用于多种形态,在这方面,LG产出的应用级产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与优势一样,OLED的缺点也相当明显,比如生产线的良品率低、寿命低、成本高等问题。
明显的优势与缺憾,伴随OLED技术已经一同走过了好几年,人们不断的畅想着它广阔的应用未来,也时常唱衰它的发展速度,在纠结与矛盾中,消费电子市场已经经历了几个周期性的变化,而决定OLED技术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应用商层面,却在2015年却迎来了不少「噩耗」。
根据媒体报道,前几天在IFA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曾抢占众多国际品牌主推电视展台的OLED电视在今年却几乎销声匿迹,有且仅有LG仍在为其摇旗呐喊,而即便是手机屏OLED技术做得最好的产业大佬——三星,也把宣传力度转向了UHD电视。
对于掌控着产业链上下游、消费电子领域巨头三星来说,最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一方面,其股价连续5个月下跌,市值累计蒸发超过400亿美金;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三星已经开始凸显颓势,暂不提手机业务,以电视为例,在欧盟、韩国本土都不能满足4K标准的「四色4K」技术却在中国市场受到最捧,原因就在于价格低廉,这让三星颇为头疼。
与此同时,三星也认为目前OLED电视仍存在致命的缺陷,面板良率低带来成本高昂,而颜色衰减问题又会带来大量用户投诉,甚至有高层认为「现阶段推广OLED后患无穷」,这也让三星高端系列品牌进入了一个相当矛盾的境地。
去年开始战略收缩的索尼同样不认为OLED是救命稻草,一年多前,索尼就宣布停止生产OLED电视,把重点转向使用传统液晶显示屏的4K电视机,因为后者价格更低,并已经在其2015的生产计划中占据近半比例。此外,索尼与松下去取消了已经达成的OLED合作生产计划。
与国际巨头三星、索尼的唱衰OLED的言论相似,中国本土电视的领头羊海信也不看好该技术,其掌门人周厚健甚至公开表示,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OLED在五年之内都不会成为主流——「我们的ULED敢和OLED叫板,在色域、对比度、动态补偿上都不次于OLED,但是在能耗和价格上比它低得多,OLED的好处是自发光,黑的地方完全黑掉,亮度可以为零,但它在使用寿命和成本上还有很多问题」。
无论是三星、索尼还是海信,其实诟病OLED的逻辑是如出一辙的——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成本高售价高,消费者不买账,作为科研领域研究无可厚非,但在消费电子领域,OLED已经显露出逐步被抛弃的迹象,这与2013年OLED大肆兴盛于网络、甚至扬言2年内成为电视市场主流的猜想已经大相径庭。
事实上,OLED技术可以粗略的划分为显示和照明俩个领域,而在显示领域,又可以细分大屏的电视与小屏的手机的差异,目前OLED技术在手机端是有着不错的发展的,无论是PM-OLED还是更为先进的主动式发光AM-OLED面板,已经应用到了不少产品之上,不过在电视为主的大屏市场,OLED也正如上文所介绍的一样,不容乐观。
随便提一句,在照明领域,OLED在国内发展迅速,包括飞利浦的不少厂商也已经提前布局,甚至在国内设立产品研发中心,但其整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那么造成OLED在不同领域差别明显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消费者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诉求,更新换代频率与电视等大屏产品并不相同,OLED的产能与技术如果说刚好可以匹配手机的使用场景与频率、节奏的话,那么在大屏级应用技术还差着一个成熟周期;
另一方面,在大屏产品上需要更为注重的稳定性(毕竟使用时长要远大于手机)、色彩还原性(略有瑕疵就会相当明显),况且电视产品的价格差要远大于手机产品,所以不成熟的OLED被三星、索尼等抛弃、被海信吐槽也就理所当然了。
事实上,OLED虽然是公认的创新,但与成熟且不断优化的LCD技术没有拉开差距,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颠覆掉「屏幕」,不受空间拘束的激光投影会是未来电视的载体,因为它是颠覆式创新,业内乐观预计,激光投影有望在3年后开始普及。迟迟不能突破技术难关的OLED能否跑过呼啸而来的激光投影,还是未知数。
那么未来OLED在电视领域还有机会吗?我认为这仍是一场其成熟速度与消费电子更迭周期的较量,也要取决于LCD、LED、ULED、甚至UHD等的脚步,从这个角度来说,留给大屏OLED的时间不多了。
作者介绍:穆楠,《复制互联网之三》系列图书作者,百度百家、网易、搜狐、艾瑞等多家网站专栏作家,科技专栏「一言楠尽」创办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