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楠(本文首发百度百家)
在马云说「饿死不做游戏」后没几年,阿里就公开表示进军手游行业,随着全资收购 UC 的后整合,阿里的手游业务已经成为其自身不可忽视以一股力量。最近,国内最大B2C自营电商京东也宣布联合一干软硬件厂商进入游戏行业——那么问题来了,电商为什么纷纷开始跨界做起游戏了?
电商做游戏:入口 or 连接?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游戏市场虽然不及电商规模大,但其利润率和用户粘性几乎是能让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望其项背的,在游戏行业中,又可以划分为PC 游戏(端游)、主机游戏、手机游戏等,尽管手游随着这几年的移动互联网红利而增长迅速,不过端游依然占据超过1/3市场规模,成为2000亿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在五花八门的品类背后,根基是中国总数3.7亿游戏用户。
事实上,游戏的各个细分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玩法,比如手机游戏就更加依靠流量与发行,阿里在布局的手游行业中更多的就扮演者发行商和渠道商(UC)的作用,依靠旗下多款应用的推广能力来与手游开发商的产品进行分成,从而将流量变现,入口是阿里最大的优势。
而京东刚刚推出的JD Game+ 战略则是偏重 PC 游戏——在这个已经生存发展多年的行业来看,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之间是一直缺少有效交互的平台,自身也鲜有能力获取用户数据与行为来完善自身的产品;而对大多数软件开发者来说,缺乏优质的销售渠道与用户体系的研究,与硬件商、消费者之间实际是缺乏互动的。
JD Game+ 的初衷正是就是打通软硬件厂商信息不对等地带,用电商这个平台将两者有效统一,具体来说,就是从其超过3000万的游戏用户提取购买行为等大数据行为反馈给软硬件商订制开发产品,同时也将在自身的渠道上来力推这些经过「筛选」的产品给游戏用户,减少了各自的营销与消费成本,简单的说,做的就是构建桥梁。
所以总结电商切入游戏的方式,能看到阿里与京东是完全不同的玩法——「入口」or「桥梁」,两者随之而产生的价值也不尽相同,这可能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得以体现。
生态圈猜想:互惠互利的「联盟」模式
从JD Game+所传达出的构想来看,京东在游戏领域的探索并不是只图短期收效的,这与阿里做手游流量入口能马上变现的思路不同,所以 JD Game+ 在概念发布后也做出了一个主导者的姿态——成立游戏产业联盟,并希望「培育30个游戏品牌,纳入500款GAME+游戏产品,并与20款重点游戏 合作。」
在这个联盟中,除了PC商、芯片商、软件商、平台商外等,也出现了游戏行业巨头腾讯的身影,鉴于腾讯与京东之间的股权关系,所以在线下的人群覆盖与网吧资源,到线上的产品授权和游戏IP商双方都有了合作的基础,这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游戏行业也将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将腾讯、联想、罗技、技嘉、华硕等联盟各成员连接在一起的,我想终究还是JD Game+ 所带来潜力——众所周知的是,PC 与主机游戏因为硬件平台的差异所带来的碎片化要高于手游,后者有 App store以及不少亿级流量入口能集中供应,从业者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总归也是有方向的;但在端游领域,尽管已经被移动端的崛起而被分流不少注意力,但别忘了,一个出色游戏带来的吸金与后续衍生效应仍是手游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我看来,JD Game+ 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端游中的苹果模式——为硬件商提供标准与数据,为开发商带来用户流量,为用户带来优质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游戏联盟的各个玩家是互利互惠的,而如何发挥其最大价值,则是京东未来应该首要考虑的,而对京东来说,一旦JD Game+有了一定量级的规模,对自身的电商业务与P2P等金融业务也将带来推动作用,同时也验证了类似「Game+」、「JD+计划」这种电商衍生业务的前景。
事实上,如何用好自身的流量优势与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其实是不论电商还是其他亿级规模产品所必须考虑的,「互联网+」革命正在渗透线上下的每一个角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