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了普通互联网创业者一个积极的信号:如果找到人们衣食住行的任何一个场景切入,就能够从互联网时代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寡头格局下成功突围。
但现在,即便是互联网已经进化到“互联网+”,这种草根逆袭的希望依旧渺茫。
最新给这团火焰泼上一盆冷水的,是58同城和赶集网。4月17日下午,两家公司宣布合并,58同城将以3400万份普通股及4.122亿美元现金,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完全稀释后)。
而两个月前,出行领域的滴滴与快的,刚刚经历一场类似的联姻。
简单梳理就会发现,诸多合并案例背后均有BAT的影子,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肆意鲸吞之后,三家巨头早已把目光转向了新鲜出炉的“互联网+”,“互联网”向寡头时代大踏步前进之势,越发明显。
为什么大型合并案接连出现?
内忧:烧钱太狠,斗不下去。
“互联网+”目前的热点集中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线上线下结合的垂直O2O领域,比如交通出行、餐饮、住房分类信息等。而就像交通出行领域的滴滴和快的一样,在互联网信息分类领域,58和赶集也是一对杀得你死我活的公司。这样的态势,导致双方陷入恶性竞争循环,投入大量真金白银,互相牵制。
中欧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陈威如在《平台战略》一书中说,如果平台通过补贴最后达到赢者通吃,即达到70%以上的市场份额,就值得烧钱;如果怎么打都达不到,就没有烧钱的必要了。
而58和赶集打了十年,每年的融资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内斗”中,至今也没分出个胜负,公司创始团队以及背后的投资方,都没有精力和财力再耗下去了。
滴滴和快的同样如此,从去年年初开始至今一年时间,各自烧掉的补贴费用据称都达到10亿元以上,再烧下去,即便背后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扛不住。
在共同的利益之下,握手言和就成了两强之间台前幕后各相关方的一致选择。而以合并的方式言和,则是在共同的外部敌人冲击之下,不得不做的决定。
外患:O2O冲击,压力山大。
对于58和赶集,这里所说的共同外部敌人,就是线上线下结合的O2O业务。
58和赶集所属的分类信息网站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分类信息网本质上属于互联网中介的角色,而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去中介,如今各类垂直O2O业务风生水起,完全能够替代“传统”的分类信息网,直接向网民提供服务。
当58与赶集慢慢地推出一些垂直领域的O2O业务时,大量垂直领域的新创O2O公司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交通出行领域有滴滴快的,易到用车和e代驾;餐饮行业有饿了吗、美餐;美业(美容美甲等)有河狸家;按摩行业有功夫熊。
两家公司显然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垂直O2O业务新公司的压力。
滴滴和快递虽然一开始就扮演O2O颠覆者的角色,但作为“互联网+”新兴势力代表,同样也有共同的外部阻力——传统出租车行业。这一点,之前全国多地的交通委“违法”表态和出租车司机的抗议,已经给两家公司以及背后的腾讯和阿里巴巴敲了警钟。
BAT鲸吞的边界在哪里?
58与赶集合并,背后的推手也浮出水面,即成为新公司最大股东的腾讯。
去年6月,腾讯以7.36亿元美元入股58同城获得19.9%的股份;三个月后,腾讯又斥1亿美元增持58同城,占股比例也提升至24%。此番,58与赶集合并,腾讯再次出资4亿美元帮助58同城打发赶集的投资者。粗略估算,腾讯获得合并后新公司大约30%的股份。
腾讯之外,阿里巴巴和百度在“互联网+”尤其是O2O领域也不甘示弱。阿里巴巴投资过快的,投资了美团,收购了高德地图,同时自己做外卖平台淘点点、O2O家居等项目;百度在前期就全资收购糯米网,投资去哪儿、Uber、易到用车,最近又对天天拼车、51拼车等拼车、租车领域和在线教育颇感兴趣。
联系到之前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以及过去一年BAT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布局,互联网BAT三足鼎立的历史,正在“互联网+”领域重演。
而且依照目前BAT广撒网斥资入股O2O企业的行事风格,只要依靠抢占流量入口带来安全感和收入的竞争思路一天不变,BAT的鲸吞,就不会有停下来的打算。BAT到底会变得多大,谁都不知道。
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在BAT已经成为火热的“互联网+”浪潮底座的情况下,对于BAT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乃至国家的治理体系,都会带来不小的挑战。
这种挑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担心的声音,比如,在滴滴与快递、58和赶集合并之后,行业内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担忧这些垂直O2O领域的巨头合并后,可能带来的垄断问题,甚至有观点建议商务部等部门应该主动审查,对类似大型合并案以及后期市场大格局定型的风险提前进行把控。
如果今明两年类似的合并案例越来越多,那么这也是需要BAT慎重思考的问题。
欢迎关注小白的微信公众账号,“爱因斯坦”,我的个人微信号是aofeifei001,欢迎投稿和交流讨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