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业那点事儿,只要涉及免费、收费,都是大事儿,一般来说,从收费到免费,消费者普遍叫好,从免费到收费,基本上无人喝彩,基本上是骂声一片。
近日有爆料称,国内一家企业IM运营商—imo云办公室宣布自2014年1月起,对旗下产品实行收费。一时间,不少企业用户在网上公开闹起情绪。在微博和媒体平台上,关于imo收费的质疑始终不断,据报道,imo曾致邮件给用户解释收费原因,称其需要资金维持产品运营开发。
imo这个产品个人用户知晓可能不多,但在企业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属于企业即时通讯和云办公服务运营商,2007年上线,后来一直承诺为企业用户提供“永久免费、持续升级”的服务,这个免费政策为之赢来不少用户,按艾瑞网的数据,imo在企业即时通讯行业以26.6%的市场份额占据行业第一位置。2012年,imo曾经跟腾讯企业QQ打了一架,抗议腾讯抄袭其产品,并指免费的imo挡住了腾讯的财路。但到了2013年,imo突然自我否定,不仅推出高级的、收费的私有云服务,同时也把原先基础的、免费的公有云服务变成有偿服务。
互联网业那点事儿,只要涉及免费、收费,都是大事儿,一般来说,从收费到免费,消费者普遍叫好,从免费到收费,基本上无人喝彩,基本上是骂声一片。
imo这次从免费到收费当然有其客观原因,比如运营策略的转变,盈利模式的转变,生存环境的逼迫等等,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用户关心的是,如果不再继续缴费,这个产品我还能不能再用?如果不能继续使用,由此产生的损失怎么办?imo去年还在承诺“永久免费,持续升级”,今年就开始收费,这显然是一种失信。按这一逻辑,未来同样承诺永久免费的360杀毒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收费。
在传统商业时代,从免费到收费其实很简单,用户可以选择用脚投票,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不收钱就继续用,交钱大不了就不用,但在网络时代的逻辑却大大不一样了。因为在网络中,每一个免费用户其实都在免费使用的过程中也参与了网络的建设,把自己的某一方面深深的溶入到网络当中,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效应。这个时候,免费服务提供者如果忽然单方面从收费变成免费,就很可能会给用户制造巨大的麻烦。比如微信和QQ,如果它们忽然收费的话,消费者能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离开吗?你的使用习惯,你的朋友圈、你的消息记录、你的空间都在上面,显然没那么容易割舍。同样道理,imo在这个时候选择从免费变收费,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感受。
换个角度,即便从imo自身的长远发展来看,其转为收费的策略也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是逆当下互联网大趋势而动。现在的互联网是什么趋势?免费就是“正义”,免费或者0利润几乎已经成了互联网思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连硬件免费的口号都被喊出来了。在这种大背景下,选择反其道而行的企业,必须慎之又慎。像imo这种网络统一通信产品,虽然面对的是企业用户,但每个企业用户的底层终归还是一个个的个体,它的商业模式跟微信、QQ、360杀毒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而QQ和360杀毒免费的商业模式已经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360股价已经攀升到100美元,腾讯更是成为市值仅次于谷歌的互联网公司,成功模式在前,模仿就是,又何必舍近求远。
免费模式在目前可能只耗成本不挣钱,但随着产品用户基数越大,分摊到每个用户上的成本越低、越趋近于零,与此同时,因为互联网市场里的用户都是有价值的,随着用户的增多,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大。 当然,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免费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规则,企业IM和QQ在产品定位上还是有很大区别,但是,被应该被这种产品区别所左右的是“怎么免费”,而非“是否免费”。目前,企业IM与个人IM最大的区别还是在开放度上,商用IM软件目前大多限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是一种封闭的通讯工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需求的驱动,全开放的社会型IM将是商用IM软件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开放的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直接与需要沟通的人取得沟通,这更符合互联网的本质,也是企业社交、用户沟通的需求。企业员工为什么不能在同一个网络里同时跟客户、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以及公司同事沟通呢?难道非得左手一个QQ,右手一个imo?从这个角度说,现在强行划分个人和企业用户,无非是为产品划定一个护城河,以求短期安全。如无积极应对措施,只看重短期利益,早晚,企业社交将取代企业统一通信,抢走企业IM市场份额。 虽然imo这种企业IM跟QQ归根结底都是针对个体,但也没必要对免费模式的未来丧失信心。因为从基因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企业IM不是为社交而生,不是为聊天而生,它们的存在更是为了商务和工作,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的沟通成本,弄清楚这一点,不管未来商用IM软件如何变革,用户与市场依旧在那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