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联网”技术加剧对人的物化

原标题:警惕“身联网”技术加剧对人的物化

近日,某代表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献上一记良策——发展“身联网”。在该代表看来,“身联网”是与中国“新基建”相关的一种“新消费”,一方面能够带动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大规模建设和应用,另一方面抓住了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健康及养老的焦虑,为“新消费”注入活力,是不可多得的“新基建”应用大市场。

这番话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意思是说人应该作为目的本身,任何人都不能单纯把他人当做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这是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律。但从这位代表的建言来看,他显然是把人当作带动“新基建”和“新消费”的一种工具来看待。其中利用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来为“新消费”注入活力的说法,听起来尤其刺耳。

不妨先说说什么是“身联网”?简单来说“身联网”就是将人体与互联网相连接一种新技术,通过附着式、半植入式和植入式设备对人体数据进行持续收集和分析,以实现对人体的数字化管理。目前“身联网”主要应用于医疗领域,许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有些技术仍处在实验阶段,比如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目前还在猴子身上做实验。

从技术发展的时间线上来看,身联网是继物联网之后的一项新的概念和技术,其本质是将人当做物一样来管理,通过对人体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实现对人体状态的实时监控,并通过其他手段加以干预。在身联网技术之下,作为生物的人俨然成为一台设备、一个平台,甚至被商业公司当做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背后显然存在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争议。

人的物化,在我看来主要表现为商品化、数字化和工具化三种形式,所谓商品化就是将人当做可以消费、交易的商品来看待,以商品化的价值来裁量一个人的价值;所谓数字化即对人的符号化、抽象化,忽视人作为有机生物的主要特征,将人抽象为一堆符号、数据;所谓工具化则更容易理解,即将人单纯当做可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来看待。

不难发现,在发展“身联网”的提议中,人被物化的三种主要形式得到了集中体现。而就“身联网”技术本身而言,以数字化的方式管理人体,数据采集、计算及其结果均依赖于机器,进而听命于机器对人体加以干预,人就丧失了主体性,任凭数字摆布、奴役。

当然,我并不否认身联网技术本身带有的那种似乎不容置疑的科学性,在完成对世界的祛魅之后,科学就被人类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乐观地相信一切难题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解决,一切复杂的系统都可以切分为无数枝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至于尼采直斥科学“将个人引诱到了可以解决的任务这条最狭窄的道路上来”。

但不要忘了,科学并不能给出确定性的答案,其最重要的特征恰恰在于其“暂时性”,好比在日心说之前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科学一样。身联网固然能够解决一些诸如健康监测之类的难题,但身联网采用的技术手段对人体的影响却是不可逆的,一旦将来某项技术被否定或者淘汰,人们将面临不可承受的痛苦。

把人当做物一样以数字化方式管理为什么不可取?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人不是物,人更不能像物一样被当做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在物联网技术尚且存在种种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谈身联网,不仅极度不负责任,而且是对人类基本伦理道德的挑战。因而,我认为应该对发展身联网的建言保持十分警惕。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3-09
警惕“身联网”技术加剧对人的物化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意思是说人应该作为目的本身,任何人都不能单纯把他人当做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