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冬奥看中国科技(五):漫天塞地物联网
在北京冬奥会还没开始之前,奥运村的床先火了。不少运动员纷纷在社交网络上晒出了奥运村的“零重力床”,感叹它的舒适性和超多“黑科技”。当然了,很多时候成功要靠同行衬托。零重力床的走红离不开东京奥运会的纸箱床做对比。但这张床本身也有被运动员夸赞,被《纽约邮报》等媒体报道的原因。比如,它是一个标准的物联网设备。
除了床本身的睡眠科技之外,奥运村的零重力床还搭载有传感器与数据记录装置。可以感应到使用者睡姿不舒服等问题,进行自动调节。同时还可以记录运动员的睡眠数据,帮助其更好制定训练与营养计划。
多看一些冬奥会报道之后,我们会发现物联网+床仅仅是个开始。甚至我们都不知道,冬奥会相关的配套设施到底还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没联网的。可能也只有冰墩墩不用上网了,毕竟网上有不少人等着抢它。
这是一届被物联网设备塞满的冬奥会,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链的集中检阅。把一切都装上传感器和网关,正在变成中国科技一个特别面相。
这届冬奥会,物联网浓度爆表
随着冬奥会相关报道越来越多,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物联网浓度最高的一届奥运,并且堪称将从小到大各个层级的物联网产品进行了博物馆式的展览。
冬奥会中最小的物联网设备,应该是为运动员们提供的数字创可贴。这种创可贴在基础应用之外,还附带监测体温等功能。通过传感器,创可贴可以收集运动员的体温数据,在运动指导与防疫等领域发挥价值。
稍微大一点的设备,是运动员们佩戴的数字胸牌。这也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使用数字胸牌。通过电子墨水屏幕,运动员可以随时在胸牌上查看最新信息,了解场地、场馆、赛事等消息。并且数字胸牌没有电池和充电口,可以通过手机NFC进行充电。最大限度降低了使用门槛。
类似的电子胸牌技术在国内已经得到了成熟应用,在众多会务场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对于国外运动员来说这却十分新鲜。
餐厅是海外运动员分享到社交媒体的另一个重头戏。二维码点餐,无人化轨道系统上菜,自动送餐机器人,这些在火锅店经常能看到的物联网技术,似乎也给外国运动员带来了不小震撼。
往大了看,冬奥会场馆与园区的物联网化也是本届赛事的科技重头戏。互联网照明系统,为冬奥会场馆提供了可以实时化调节,进行远程检测与控制的照明系统。基于智能网联技术,照明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巡检,降低故障率并节约人员开支。照明系统可以与场地需求进行实时适配,根据照明需求不同进行灯光调节。而空调系统的物联网化,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温度控制,通过多种控制方式的融合,实现奥运场馆的温度智能化调节,同时也提升了节能环保水平。
甚至于说,整个奥运村正在变成一个巨型的物联网设备。通过纳入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张家口“三场一寸”为代表的奥运场馆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奥运园区的IBMS智能化集成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场馆基本环境、设施设备、人员行为以及异常事件等的统一管理,实现整个奥运园区智能运维,提升处置效率与安全等级。
小到一枚创可贴,大到整个奥运村,我们能在这届冬奥会中发现漫天塞地的物联网设备。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中国人把物联网玩出这么多花样?
中国为什么能把一切东西搞成物联网?
根据艾瑞发布的数据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的联网设备将突破150亿个,平均每人将拥有两个以上的物联网设备。无论从设备总量还是人均占有数,中国正在建设一个急速发展的物联网市场。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物联网设备的普及是因为便宜,很多无所谓的东西也被冠以物联网之名。物联网鞋垫,物联网耳挖勺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但换个角度想,一件东西的火爆或许有多种原因,但普及必定是因为低价。能够大幅降低商品网联化的成本与难度,恰恰就是中国科技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当我们在讨论中国经济时,总绕不开“全产业链”这个概念。在物联网领域也是一样。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入门门槛低,一方面是因为物联网技术本身的成熟,以及相关器件的生产充足,产业链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各个产业链本身毕竟完整,都拥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定制体系,会着重考虑产品差异化与科技性。
整体来看,今天智能终端设备、家电、大型电子设备供应商,甚至到各个领域的家居、日用品零售商,都可以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快速完成物产品的物联网化。去年中国品牌做的可自动变形、远程操控的变形金刚一度刷爆了全球社交媒体。这或许就是中国物联网能力外溢的一个缩影。
整体来看,中国能搞低价高效物联网的核心原因有三点:
1.开发门槛低。目前物联网已经经历了网关接口的标准化争议,NB-IoT 与Cat1两大协议成为主要的接口方式。在入网架构相对统一,操作系统也不难获取的情况下。厂商可以低门槛完成物联网开发,而且相关的服务企业也比较丰富,各大厂商也基于发展生态的考虑,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2.综合成本小。给产品联网进行远程控制等基础操作,其本身涉及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在中国尤其如此。随着传感器与网络器件产业链的完善,这些相关元器件的价格已经非常低廉。甚至提供语音服务、定制化系统等物联网服务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而5G的到来加速了低成本器件的功能体验,整体物联网成本在进一步压缩。
3.产业意愿强。在中国,任何一项零售产品可能都难以实现垄断,都具备非常积累的竞争。面对着竞争压力,提升设计感和提升科技力是两大核心解决方案。而以低成本给商品加上一个物联网能力,就成为了厂商何乐而不为的事。不管用户会不会联网,至少厂商需要提供。
就这样,物联网被中国厂商玩出了种种花样,最终在冬奥大秀了一把。而当冬奥过去,物联网市场的热度似乎也不会降低。
冬奥背后,中国物联网的商业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消费者对消费互联网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大型基础设施能够联网,都已经见怪不怪。见过大世面的消费者,也催生出厂商要对物联网产品进行一系列变化。目前来看,物联网这个能力在消费电子与智能家居产业中,已经变成了标准技能,而非核心卖点。
很难想象新产品会不能联网,不能匹配APP或者小程序、公众号。但物联网不会是产品的核心,而是必须与屏幕、性能、AI等能力相互搭配,以综合体验换来市场空间。
有理由相信,随着冬奥会的宣传攻势,以及中国科技自信的随之提升,物联网市场会在2022年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和开拓。在这个开拓空间中,各个类型厂商都需要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今天来看,物联网市场上的厂商错综复杂,但有三类占据着主流。
首先是手机厂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手机厂商纷纷将矛头对准全场景产品,希望以穿戴、音箱、耳机等物联网产品打开新的价值空间。同时厂商也纷纷扶植更多品类的物联网厂商加入自身生态产品,而这类场景化产品始终难以获得类似手机的高溢价与高增长。如何解决技术差异化和打造爆款的问题,让场景化物联网产品不再处于鸡肋位置,是目前手机厂商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二类是家电厂商。家电的物联网化早已开始,并且核心目标在于驱动消费者购买成套家电,打造整屋售卖的解决方案。这种设想当然很好,但带来的智能体验是否能够说服消费者进行全套购买,一直以来还有非常大的争议。究竟是继续在整屋智能的赛道上前进,还是更多打磨物联网与单品 融合的可能性,未来还有非常多的发展可能。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物联网很多时候仅仅是锦上添花,难以解决核心问题。有报告显示,多达95%的可联网设备都不会被频繁联网使用,甚至绝大多数设备一次联网行为都没有发生过。如何解决联网体验与联网意愿的问题,是技术能力相对较低,开发成本必然不高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物联网不能仅仅是你有我也要有,而应该是与产品结合,真正成为市场驱动力。
总体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虽然市场广大,成本低廉,业态丰富,但总是缺乏自己打造新品类与爆款产品的能力。更多是美国产生了某种物联网爆品,然后可以在中国找到无数价格很低,功能相近的产品。这种市场行为有其阶段合理性,但却难以持久。冬奥会上精彩夺目的物联网,希望是中国物联网走向独立与自信的起点。
物联网不是颠覆性的下一代,却可以与其他技术、产品形成有效合作。无论是B端还是C端的技术革新,都无法缺少这一环。
冬奥会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外国运动员啧啧称奇的物联网设备,国人已经很是熟悉了。熟悉,习惯,适应,也许就是变化的锚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