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云,三年造五力

原标题:京东金融云,三年造五力

2017年,京东旗下的金融科技平台在与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却意外发现了一个足以影响未来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机遇。

当时正值国内金融科技浪潮风起云涌之际,持牌的保险、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看中了互联网数字科技平台海量的真实用户、丰富的交易场景、智能化的风控以及数字化的营销和运营能力,两者“牵手联姻”成为行业热潮。

在一次合作中,某家银行参与了京东金融科技平台组织的一次基于电商大促场景的活动营销,面对比平时高数倍乃至数十倍的高并发流量,基于传统IT架构构建的银行系统从未遇到这等场面,在产品上线后直接崩溃了。经过紧急补救,系统最终勉强完成任务。但这件事,让京东方面“心有余悸”。基于京东云底座的京东金融科技平台,早已经过历年双11、618等各种流量洪峰的多次考验,但如果合作伙伴的系统不能同频共振,那么用户体验也是很难保障的。

这个“小插曲”,让京东意识到,要想为用户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和极致的用户体验,仅仅扮演一个开放平台的角色还不行,还必须要“授人以渔”,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经营能力。于是,当时的京东金融科技开始把自己积累的技术和能力解耦对外输出,以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这就是“京东金融云”的雏形。

此后几年,京东的金融云业务经历多次升级,不断整合新的技术服务模块对外输出。在2019年的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JDD大会)上,当时的京东数科通过与京东智联云的合作对外正式推出一站式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T1金融云。今年1月,原京东数科与京东智联云合并为京东科技,并以京东云为面向政企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核心品牌,从技术层面实现了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和IoT的全面整合,从客群上实现了面向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三大方向的全面输出。

由此,京东科技成为科技大厂中唯一把金融科技和云业务放在一起做的独立BG(业务集团)。在面向金融机构的服务上,京东金融云实现了在云基础设施和金融科技数智化解决方案的全面融合,相比其他云厂商,这更具协同效应。

过去一年,京东金融云最小单元的一个产品团队就跑了68家银行;架构师、解决方案团队也多数跟随其到一线挖掘客户最真实的需求;而其技术团队半年跟某银行客户开了20多次交流会。

基于这些一线实践,再加上过去数年内部实践和外部输出的能力和经验,让京东金融云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实力模型——“五力模型”。即,如果把京东金融云看作是一辆车,技术力、产品力、架构力和解决方案力则是四个车轮,负责高速前进;而交付与服务力是车辆的传动轴,负责行驶平稳。京东金融云事业部总裁宋可心对「甲子光年」形容道。

五力叠加,才能实现对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满足与京东品质的交付。也正因此,客户给京东金融云的评价里,“务实”、“实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金融行业正在生变——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里一线业务越来越枯燥无味,IT底层变得更加脆弱难用;另一方面,怀揣技术的工程师、架构师频频深入金融业务一线,新的金融云系统让一些金融机构加速蝶变。

这场发生在整个金融行业的变化,必然影响深远。而看懂京东金融云业务的成长逻辑,对拨开金融行业前行中的迷雾颇具意义。「甲子光年」采访多位京东金融云团队一线技术、业务负责人,还原京东金融云的云上“造车”故事。

强技术:创新也要接地气

京东金融云的诞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而第一步,是看家的技术能力。

宋可心告诉「甲子光年」,京东是早期做金融科技业务的科技公司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了非常多的产品和技术,“以前做京东包括京东金融业务时,技术就被认为是我们最核心的优势”。

因此,技术成为京东金融云最早对外解耦出来的能力。2017年,京东金融云就解耦出数据库、中间件等产品,后来又不断解耦出云底座(IaaS、PaaS、DaaS)以及基于云底座的各种应用。

但是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京东金融云云底座、数据技术部负责人张磊发现了一个无奈的现象:自己用得好好的技术,到客户那里不一定就能顺畅地用起来。原因是,金融机构不仅需要工具和平台,还需要实战经验的传承。

为了帮助客户把新一代的数字技术用起来,张磊提出“陪伴式服务”,把京东金融云的专家经验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传递给客户,帮助客户在组织架构、技术人员的培养上把产品用好,并且能够做持续的创新迭代。

今年,京东金融云遇到一家大型银行客户,让张磊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最领先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好的,更适配客户的才是最好的。

这家位于南方的某大型银行客户资产规模在万亿以上。随着业务部门的扩大,银行需要把技术架构进行换代升级,因为过去集中部署的ESB架构(服务总线架构)已经逐渐跟不上快速增长的业务交易量。

客户提出三点硬性指标:第一,要用到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做储备;第二,升级迁移过程要平滑过渡,不能对业务有任何影响;第三,迁移过程要全部自动化完成,以降低出错几率。

从年初开始,张磊带着技术团队用了超过半年的时间,跟这家银行做了大大小小20多次交流。为了真正把客户的问题调研清楚,京东金融云先后派出10位工程师,包括产品总监、架构师、技术专家、实施部署人员、测试人员等,在客户现场待了一个多月,最后设计出一套满足7大场景、87个测试指标、贯穿5个PaaS核心平台的方案,大大超出了客户的预期。

相比于其他厂商,京东金融云的ESB方案在性能上有突出的优势。比如,有的厂商用小网关,性能不过关;有的厂商用边车,对业务有侵入性,业务系统需配合改造;而京东金融云采用的是边车加网关的混合模式,既解决了性能问题,也避免了业务系统改造。

此外,京东金融云的ESB性能也是优势明显。其边车耗时始终保持1毫秒内,远低于银行规定的15ms的标准。

最后,京东金融云不仅有链路监控,还有智能运维的根因分析功能,能做到自动排障。

通过这套方案,京东金融云帮助客户将传统的ESB架构、微服务架构,以及比较新的服务网格技术三者融合,通过技术中台实现统一管控和一体化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项目中,京东金融云是以最高价中标。张磊告诉「甲子光年」,他们不是纯从工具层面帮助客户,而是把技术和业务做到无缝结合。该方案最关键的是,并非给到一套最先进的产品,而是在老的技术架构体系上做适配,避免客户做成本较高的颠覆式改造。“这其实是最难的地方,也是打动客户的地方。”张磊称。

京东金融云之所以能在技术上做到“适配客户”,靠的是其底层的混合云操作系统。

今年7月,京东云发布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解决客户跨云跨设施的统一管理难题。在混合云、多云管理时代,一般的云管平台只是实现了底层设施的联通,没有将底层基础设施真正标准化,而京东云则实现了有状态应用的容器化,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全面、彻底统一化管理与调度。放眼全球范围,这也是少有的。

“接地气的创新技术”,这是张磊对京东金融云的技术力的总结。

如今,京东金融云事业部总裁宋可心经常遇到客户的主动询问:“京东金融云还有什么能力,能不能解耦出来给我们?” 尽管像是随口一问,但仔细品味,客户已经相信他们有完备的产品技术栈了。

解耦已有的技术能力只是起点。如果说,过去的京东金融云是“有啥卖啥”,京东金融云更大的目标则是“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是个与客户共同成长的新阶段。

做产品等于做增长:既要撸起袖子,也要挽起裤腿

2019年,京东金融云团队做了新一代数字风控系统,内部完成验证后,欲进行市场化探索。考虑到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团队慎重考虑后决定,哪怕赔点钱也要获得一批代表性客户,为此志在必得。然而在一次关键性客户投标现场,某个竞争对手直接以完全不计成本的方式报价,最终让京东金融云丢了标。

这给团队一个警醒,想通过“拼价格”来提升竞争力是行不通的,因为总有人比你更饥渴、报更低的价格;更重要的是,价格战不仅不能让客户享受最好的服务,还会在行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最终是双输局面。

2020年,京东金融云团队做出决定,明确提出不打价格战而打“产品力”之战,归根结底是要创造客户价值,从“价格制胜”走向“价值制胜”。

这一年,京东金融云信贷科技产品负责人王一明总共跑了68家银行,平均每5天就要见一家,在飞机上飞来飞去变成了工作的常态。他在调研过程中听到最多的问题是,好像各家金融云厂商都差不多,你们的优势和差异是什么?到底能对我们的业务增长带来怎样的帮助?

为此,京东金融云做了一件事,专门为这些银行打造了一款“Morse智贷云”,不同于以往的产品设计流程,他们在最开始的需求调研和设计阶段就跑到客户现场。

调研对象是东北某家银行。从北京到该银行所在城市的航班每天只有一班,是早上6点,产品团队一伙人要在隆冬的4点起床赶飞机。产品团队前后三次来到东北,每次要待10天,在零下30度的条件下见客户、做调研。

不同于互联网公司擅长的to C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to B产品逻辑,京东金融云的产品同时带有to B和to C的逻辑——满足B端客户的需求,同时给C端用户好的用户体验。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做to B交付,而是要帮客户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而实现业务增长。京东金融云认为产品力就是业务增长力。

到了东北之后,他们的调研对象不仅仅是银行,还包括银行的用户。面对银行,京东金融云产品团队需要了解一线客户经理团队在尽调和采集用户资料的过程中有哪些痛点;面对普通用户——比如种植粮食的农户,京东金融云产品团队需要了解他们什么时候有资金需求,以及在申请贷款时有什么困难。

真正深入一线后,王一明发现了很多自己意想不到、但又真实存在的需求。

包括京东在内的大部分科技公司,做金融业务时都有大数据系统,以快速进行数据分析、风控管理,这也是用户在线上办理业务能感受到“秒级体验”的原因。但是绝大多数农商行处在农村地区,没有线上数据库。因此他们在为用户放贷时,非常依赖客户经理到线下做风控调研,比如需要察看申请者的厂房、地里农作物面积、家庭信息等,这是非常重要的授权依据。

很多互联网企业或者金融科技公司在提供相关产品时,往往忽视了线下风控环节,也不提供相关的工具。而王一明团队根据调研结果添加了该功能,客户经理线下开展业务时通过定位、拍照留档、绩效管理、风控管理等功能,来保证风控的执行到位。

最终,产品团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一个Demo版本,并给到该银行去体验,根据反馈继续做调整。当这家银行的管理人员看到这个产品时,眼前一亮,当即表示:“这个功能很接地气,和我们的业务流程非常贴合。”

这是京东金融云做产品的日常状态,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它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刻在了基因里。

王一明告诉「甲子光年」:“我们做产品既要撸起袖子,也要挽起裤腿。撸起袖子代表团队的干劲,其实大部分优秀的团队都不缺;但是挽起裤腿,深入客户现场去收集产品需求,一切以实现客户业务增长为出发点,并在这过程中沉淀标准化产品和能力壁垒,是京东金融云的核心产品力之一。”

搭架构:下接技术,上承业务

在京东金融云的技术、产品团队之外,有一个特殊的角色——架构师。

如果说程序员的角色是“码农”,架构师就是码农中的建筑师,要身怀多年的技术经验或业务经验,成为连接技术与业务的桥梁。因此,架构师是面向未来的角色。面向不确定的未来,他更关注怎么去兼容、平衡眼下与未来。当大部分人都低头走路,需要有一部分人抬头看路。

孔庆龙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京东金融云的资深架构师,他既做过系统架构师,在全国各地出差解决宕机等各种问题;也做过企业架构师,基于TOGAF方法论,通过构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实现公司的技术战略和业务战略。

如果说产品、技术都是在告诉客户“做什么、怎么做”,那么架构师则负责评估实践路径是否为最佳。

在京东金融云,架构师不一定参与客户服务的每个环节,但每一个环节遇到最复杂的技术难题或业务落地挑战,都会需要架构师的参与。用孔庆龙自己的话说,这是各个团队的润滑油;用同事的话来评价,则是“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

在将京东金融云的技术解耦对外输出时候,简单的“解耦”两个字,就包含了大量工作。孔庆龙告诉「甲子光年」:“京东金融云内部的系统依赖内部的中间件,以及和它对接的业务平台。在金融机构本地化过程中,如何与其现有平台快速集成,包含很多细节工作。比如会经常遇到技术标准的差异、中间件版本的差异、依赖系统能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三个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技术标准化、工程实施标准化。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得到一套适合自己,并能自己规划和掌控的平台。”

在京东金融云产品设计中,有些情况是需要架构师全程参与其中的,像标杆客户,或Morse智贷云这样的核心产品等。比如,在Morse智贷云的产品调研阶段,孔庆龙就随产品团队一起在零下三十度的东北调研。产品经理与架构师形成了能力的互补——产品经理负责需求调研,架构师负责解决问题域和技术方案的评估。

在解决方案环节,有时候客户对方案的要求比较有挑战性,涉及到多个产品整合时,一定需要一个技术大拿去贯穿、协调所有产品之间出现的问题。“这个技术大拿就是架构师。” 孔庆龙说。

在交付环节,有时候也需要架构师 参与,来解决一些定制化的需求。“架构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哪些是强定制的,或者轻定制化的需求怎么去做一层抽象,把共性的部分抽取出来,把个性化的需求以插件等方式与内核分离,来增强产品能力。”孔庆龙称。

很多时候,架构师也会与其他团队的成员意见向左。此时,架构师需要懂得坚持底线。因为有一些底线被突破后,可能会带来项目的短期成功,但也给客户带来长期的运维成本,或是其他技术选型上的灾难。

“给客户做正确的事情,要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孔庆龙表示。

这既是一位架构师的坚持,也是京东金融云团队的底色。

解决方案:先把脉,再开药方

从服务C到服务B,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当to B业务逐渐成为各大科技企业对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周期的重要布局时,这个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京东金融云解决方案资深专家吕季娟,曾被这一问题困扰了一年多。

吕季娟在京东已有七个年头,早期她在京东金融科技平台工作,只需要埋头把产品做好就行。2019年进入京东金融云后,吕季娟的客户从C变为B,她也要学习做PPT、做招投标的工作。

吕季娟接到的第一个B端客户是一家金融监管机构。最开始,客户并没有与京东金融云合作的强烈意愿, 仅仅是抱着了解的态度来沟通和交流。

吕季娟也没有急于推销京东金融云的产品,而是从“咨询”做起——先帮客户把把脉,再看能开什么药方。

在市场上,大部分云厂商会将“把脉”的环节交与与合作的第三方咨询机构,比如著名的“四大”,这些机构也确实对战略层的咨询更为专业。但问题是,云厂商所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更贴近一线的业务场景,专业咨询机构下场往往是大炮打蚊子,既显得大材小用,又有些不接地气。反而云厂商自己更懂具体的业务场景。

相比于其他侧重讲产品、讲技术的云厂商,具备丰富金融科技业务经验的京东金融云,从咨询出发,能获得更贴近客户业务一线的需求。于是这家客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与京东金融云合作。

但是新的考验又摆在吕季娟面前。最开始客户表示只是想做一个数据平台。接触越深,吕季娟发现数据平台并不能解决客户面临的问题;而客户需要的,可能是包括数据治理等一系列服务在内的数据中台。

为了获得客户更真实的需求,吕季娟和同事制定了一个细致的调研方案,对客户的核心骨干员工和中层干部进行逐一访谈。一开始,这也引发了客户方的疑虑:“你是乙方,问这么多干什么?”

吕季娟不得不贴近客户的同理心,用京东金融云过去的成功经验来解释了解真实需求的必要性,并为客户搭建了两套不同的环境,让客户体验其中的差异。为了帮助客户理解产品,吕季娟还派专人辅导客户习惯使用该产品,最终打消了客户的疑虑。

“京东的铁律是以客户为中心,标准是你要替客户去理解并去解决他的问题,赢得客户的信任”。在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实践中,吕季娟以及她背后的京东金融云解决方案团队,逐渐摸索出自己擅长的工作方法——通过咨询并落地的方式,建立与客户的信任壁垒。

吕季娟向「甲子光年」讲述了一个案例。在与某营销客户沟通中,她面临两家竞争对手,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和一家软件公司。但客户最终选择了京东金融云。后来客户向吕季娟解释:“第一,京东金融云从京东集团成长起来,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够帮我们避开很多坑。第二,你们不仅能够做咨询,还能够落到实处。”

如今,面对不同的客户,吕季娟已经应对地游刃有余——需求明确的,经过2-3轮沟通,便可针对需求提出针对性强、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而需求不清或复杂的大单,也能很快理清客户需求,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当然,有些花了很长时间但最终未能中标的,她也能从中得到收获,建立基于该项目的行业know-how(专业认知)。

交付与服务:把客户扶上马,送一程

最早的时候,京东金融云只提出了产品力和技术力;随着在金融行业和to B产业数字化领域的实践增加,京东金融云事业部总裁宋可心发现只有产品力和技术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架构力和解决方案力;但最关键的是交付与服务力,为此他特意将负责该环节的团队定名为“交付与客户成功团队”——不仅根据合同完成一期的项目,还要回到客户需求和痛点上持续为其提供价值,让客户成功。

“我们所谓的交付,不单纯指产品上线,还要在上线之后让客户将完整的业务运行起来,同时知道产品、技术完整的理念,并与自身业务融合。”京东金融云交付与客户成功部负责人崔旋对「甲子光年」表示。

如果以在京东购物作为类比,不仅商品要做出品质,在配送时的服务也要尽显品质——直接交到买家手上,而不是堆到快递柜。这种品质交付的基因也传承到京东金融云上。

同样的道理,交付与服务力最核心的就是——自己人带队,为客户“扶上马,送一程”。

崔旋和团队曾在华东区域服务过一家国有股份制银行(下称国股行),为其提供一整套移动开发平台。接到任务后,崔旋发现,该国股行使用的是一套10年前的移动开发技术。该技术放到现在,适配能力已经大大减弱,比如在小程序、H5等端的数据互通上存在障碍,没法快速响应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此,京东金融云提供了一套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我们把技术提供过去并在平台安装部署,但客户反而不知道如何使用。这让我觉得,产品技术的交付不只是安装部署完,更多是发挥它给客户业务的价值。”崔旋称。

实际上,这是服务B端客户很常见的现象——客户的要求是“你帮我构建某某能力”。崔旋的做法是,先分析问题,在软件实施交付之外,叠加相应的咨询业务。比如,他会抽调京东金融云相应的架构师到客户现场,结合客户自身的架构特点和业务流程特点,帮他梳理新的业务流程。

用他的话说,“我不仅帮助你成功,还告诉你是怎么成功的”。

“很多金融机构找到我们,就是希望我们把自身做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迭代的过程,整合到他的业务里。所以我们在做交付流程时,增加了一项,即京东自身的经验分享。包含软件开发理念,业务沉淀模型,或者是对应的业务管理方式。”崔旋说。

另外一个考验是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

宋可心讲了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某金融客户接到一项合规要求,要在短时间内提升网络安全性。虽然京东金融云过去曾与其有过合作,但此次项目双方尚未合作。如按流程走下来,合规建设肯定会被耽搁。得知这一情况,京东金融云团队二话没说,也顾不上谈合同,先拉出一个近30人的团队,在10天内完成了客户的合规建设。

事后客户才知道,这群熬了10个通宵的工程师们,是刚从“双十一”战场下来的,他们已连轴转了一个月,这次又主动为客户解难。

有的时候,客户会把这帮人称作“铁憨憨”——哪有不签合同就让团队驻场开发的?

一开始,金融云团队还觉得这个标签不太好。但时间久了,团队也觉得“憨”一点挺好的。

“在一个普遍讲PPT的时代,憨实地做事,不玩花活儿,这才是真正服务客户的精神。”宋可心说。

正是这种“憨”的精神,让客户在跟京东金融云签约后又屡屡续费。吕季娟签的第一个客户,到现在还续着合同;崔旋的客户,会在内部主动为其争取更多预算……

“如果把技术力、产品力、架构力和解决方案力看作汽车的四个轮子,那么交付与服务力就是汽车的传动轴,它是带着四个轮子平稳向前跑的核心。”宋可心总结道。

还有90%的宝藏

一个健康的循环正在京东金融云业务链中形成:

服务的客户越多,产品补齐的场景就越多,反过来推动产品和技术不断迭代进化,进而又提升客户的粘性,吸引更多客户。

“我们原来的数据库,只支持 MySQL,到现在可以跟Oracle 兼容;我们原来的中间件只能支持杰夫(JSF,京东的自研服务框架)和微服务框架,现在则可以跟整个生态伙伴一起实现整体网格化。”崔旋说。

即使这样,宋可心觉得,现在京东金融云对京东内部能力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如果把整个京东内部技术和产品能力定义成一个宝藏,我们现在可能也就挖了10%,还有90%尚未得到开发,更不用说外部更广阔的机会。”

但目前的状态是,仅这挖掘的10%的能力也尚未完全在客户身上释放价值。

宋可心有一个观察:京东金融云的业务模式和客户的业务模式在大框架是一样,但里面细节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导致有时候拿出来的东西,到了客户那儿用起来并不称手。

“这个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解决方案专家,就会停下手中的事情,到客户现场去钻研。泡三个月之后,突然‘顿悟’了。”宋可心说。

所谓的顿悟,其实就是他们从这个过程中领悟到了行业的know-how。

这让宋可心意识到,要开发剩下90%的宝藏,就需要突破一个所有以技术和产品起家的公司都会遇到的瓶颈——行业know-how。

在瓶颈背后,是整个行业上云阶段的跨越。过去看,整个上云市场还属浅水区——企业上云,更多的诉求是把业务数据搬到云服务器上,或者在云上搭建数据库,但终归是以资源存储为主。但今天,上云正逐渐走入深水区——不仅要存储企业数据,更要改变企业治理和生产方式,为其带来更大的价值。

京东最为人熟知的能力便是数智化社会供应链能力,在自营商品达到近1000万SKU的基础上,京东的运营效率始终保持全球领先。因此京东云推出后的定位也是“更懂产业的云”。

到了京东金融云上,这个能力依然在传承。比如,京东金融云在为某银行提供网点转型的方案中,就包括与京东健康的合作。当银行App接通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功能后,线下网点则可转型为附近居民送取药等服务;也可以打通与京东商城合作,那网点未来可能变成本地超市等等诸如此类。

而京东金融云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也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提升这一能力。

为了保持对行业、业务的敏感度,一个合格的架构师需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既要低头做事,又要抬头看路。孔庆龙已经养成了几个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后的15分钟,看一下技术圈的最新动态;以及自大学毕业后就保持每月花200多元买书看的习惯,以提升思维能力。

吕季娟如今已把每一次跟客户的接触都当成一次行业学习。几次接触下来她发现,在为客户捋清了业务脉络后,她自己对整个行业的变化逻辑也悉数掌握,“这个时候再去看,客户提出的需求是他的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是通用需求还是个性化需求,便一目了然”。

对交付团队来说,这种学习的方式更深入——每一次提供交付服务,便是一次与客户 交换知识的机会,比如当工程师在一线为客户部署业务系统时,他可以接触到客户一线的IT 运行情况和管理机制,进而提升对业务的认知能力。“这对于我们做服务来讲,是有非常大价值的”,崔旋说。

当然这些只是“额外”的学习机会。实际上,目前,京东金融云团队也在通过不断扩大行业专家的数量,来帮助整个团队提升各个行业的认知积累。

一位京东金融云的客户表示,在他接触下来,如今很多其他云厂商做不了的解决方案,京东金融云可以做。这就是变化。

落到数字上,11月24日IDC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1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京东金融云在中国金融云(平台)解决方案子市场中稳居前五,业务同比增速近80%,增速远超整体平均水平。

从2019年正式推出,到今天不过3年,京东金融云已经在拥挤的金融云赛道迈入第一梯队。

京东曾在金融科技业务上起步较早,但在面向金融机构的云计算层面起步较晚,尚处于追赶阶段,如果京东金融云能够保持这个增速2~3年,那么整个行业的格局或许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To B有个不一样的规律:前期道路漫长,而一旦获得了客户认可,便可势如破竹。

而看懂京东金融云的成长逻辑,不仅关乎金融云行业的未来走向,更对拨开未来云上金融行业前行的迷雾颇具意义。

(本文转自:甲子光年)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1-12-20
京东金融云,三年造五力
最早的时候,京东金融云只提出了产品力和技术力;随着在金融行业和to B产业数字化领域的实践增加,京东金融云事业部总裁宋可心发现只有产品力和技术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架构力和解决方案力;但最关键的是交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